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姚家育 《社科纵横》2006,21(5):101-102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艾青不断重写和开掘的结果,它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关键词都有特定的含义,而诗的情感内核是对苦难大地的深沉的爱。《我爱这土地》一诗可以看作是艾青抗战初期以“土地”为中心意象的系列诗作的总结,也是艾青诗集《北方》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102.
“文革”后的诗歌史,艾青的地位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这主要关联其诗歌特点与时代风尚的不一致:艾青诗歌强烈的时代和群体色彩及以抒情为中心的艺术风格,与当前诗歌界流行的个人性和知性特点存在较大冲突。但其实,艾青诗歌不是空洞群体思想的回声,而是将自我心灵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其时代声音中贯注着诗人真实的感情和感受。而且,抒情诗歌与知性诗歌各有所长,并不适合简单地臧否与取舍。艾青的名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典型体现出艾青诗歌的特色,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3.
艾青重返诗坛的晚年,笔者多次在公众场合见到他。鉴于他同拉丁美洲诗人,特别是与聂鲁达的友谊,凡有拉丁美洲的友好集会,几乎都能见到他的身影,有时甚至还有机会同桌攀谈。笔者因公常驻智利之后,有的智利诗人意欲在访华期间专程拜访艾老,我当然义不容辞乐于为他们牵线搭桥,于是也就有了下面许多鲜为人知的报道题材。  相似文献   
104.
艾青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大诗人。这种影响不仅通过艾青自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得以体现,而且还通过艾青在海外被广泛、深入接受得到体现。艾青在海外的接受可以分为建国前、"17年"时期和新时期这样三个时期。建国前可以是艾青诗歌海外接受的肇始期,"17年"是政治/战争性接受期,而新时期则是综合性接受期。但始终不变的是,"人民性"成为贯穿艾青海外接受的主题。如何把"走出去"与"走进去"结合起来,如何把90年代之前的"艾青热"沉淀为未来的"艾青学",是艾青海外传播与接受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5.
艾青提出的"诗歌散文美"主张,是相当周密的、合理的诗论.在这一理论的引领下,中国新诗的叙事精神得到有力弘扬,其抒情更具内在张力.艾青在追求"诗歌散文美"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06.
被誉为"当代诗坛泰斗"的诗人艾青,因其独特的人生与艺术经历,使他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主要从艾青诗的色彩美、构图美及其成因三个视点切入,深入细致地分析其诗画一体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107.
诗应该讲究诗美,散文应该讲究散文美,这是基本的美学原则之一.艾青《诗的散文美》一文的理论缺失主要在于其抹杀了诗与散文语言形式的界限.提倡"诗的散文美",其消极的影响是导致诗的语言形式美的放逐、诗的散文化的泛滥.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通过对<我爱这土地>的解读,揭示其忧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融合的诗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9.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却不是工农兵文学的代表诗人,他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后写下的最具影响力的诗作,并不是按照工农兵文学的创作规范创作的。这些诗作的诗情既和工农兵文学相通,又是对工农兵文学的超越,具有比工农兵文学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艾青的创作启示我们:要通过个人的“私情”来表达符合人民利益的感情;在“为人民大众”的大方向下,作家可以而且应该有选择题材、表达个人情感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选取艾青人物诗中的母亲题材的诗歌文本,在梳理与概述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从母子结构的内在机理视角切入,着重对大堰河等母亲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了"不是艾青创造了大堰河,而是大堰河创造了艾青"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