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24篇
社会学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的苦难叙事与其自我认同有着深刻的关系。虽然"归来"作家揭示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运动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迫害摧残,但他们的用心显然在于刻意强调自我无怨无悔的忠诚。在新时期之初,这正是知识分子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要前提。但这也意味着知识分子放弃了对苦难、历史必要的追问,复杂的民族国家历史、个人情感记忆就此被简化,被悄悄重构。  相似文献   
42.
《扎根》讲述了老陶一家五口在苦难年代里从南京下放苏北农村“三余”,并在“三余”“扎根”的故事。在苦难的年代里,作品却通过老陶一家自足的扎根生活表现出了其乐融融的小说调子;故事的讲述平淡质朴,带有民间故事叙说的色彩。  相似文献   
43.
刘士林从思想史语境中发掘文明精神结构--真善美--的工作目标具有先验批判品格,富于理论建树意义.然而历史语境的经验性使其夹带某种与先验批判的纯粹逻辑普遍性要求的不一致性,成为一种不纯粹的先验批判.其消极影响是,这种先验批判的论断有效性缺乏必然保证.因此,应该努力寻找能够完成关于真善美的纯粹先验批判任务的逻辑语境,在这种纯粹先验批判中检验那种历史语境下展开的先验批判的真理性,即在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之间的切合中充分肯定和巩固这种先验批判.为此,笔者将真善美问题依其与存在的直接相关性而向普遍存在形式还原,并从意识存在中寻求超越主客对立的更高抽象水平的普遍存在形式,进而把真善美逻辑地确定为普遍存在形式的不同构成内容分别向特殊存在作评价使用的结果,由此,真善美被具体地统一于普遍存在形式上,并通过意识对存在形式的追求这一中介而成为精神活动的带有动力属性的普遍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44.
苦难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很多作家在书写苦难的同时也对苦难的救赎之路进行了探索。新时期小说对于“苦难”主要叙述了三种救赎路径:一是为活着而活着的忍耐态度,二是逃离到宗教中去寻找解脱和超越,三是悲剧英雄式的反抗方式。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为人生"的视角论叙鬼子小说的苦难承载的文学价值形态和真诚的写作态度,作家用悲悯的情怀叙述古老民族蜕变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痛苦,人的现代文明的精神焦虑"边缘"羡慕"中心"的现代性渴慕;以陌生化的语法和陌生化的"百越境界"景象来呈现他的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46.
作为对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思,反思小说曾在新时期形成文学热潮并引起强烈反响。总体而言,政治是反思小说的主要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既体现为对特殊历史阶段的政治得失的总结与考量,也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政治情怀的表达或政治身份的诉求。就张贤亮、王蒙两位反思小说代表作家来说尤其如此。在张贤亮那里,政治苦难于知识分子来说不唯是历史的馈赠,而且是政治浴火重生的熔炉。而对王蒙来说,即使历史曲折让知识分子遭受政治打击与精神扭曲,也不能改变他们"虽九死而未悔"的"少共"情怀。  相似文献   
47.
小说中“你”的叙述视角,帮助“我”完成了藏民族在现实苦难面前的顽强坚韧及获得心灵救赎的艰难历程。“你”和“我”之间隐秘而复杂的情感过程,体现在相遇、相伴、相知三部分中。  相似文献   
48.
姜辉 《江汉论坛》2014,(4):97-100
在十七年的革命文本中,"成长"无疑是一种值得瞩目的叙事现象。这类成长叙事通常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基本线索,叙述其"成长"的艰难,藉此表现革命英雄从"天真"走向"经验"的艰巨历程。其成长模式背后隐藏的深层文化意义在于:革命者的成长既是个体生命成长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成长寓言。  相似文献   
49.
苦难与超越”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在其创作中的突出主题。本文试以他的重要代表作《战车上的乘客》为中心 ,旨在探讨他如何通过人物刻画展现这对近似自相矛盾的复杂主题。  相似文献   
50.
湖南青年作家秦羽墨的散文,以乡村题材为主,以少年老成之笔法深入探究乡村伦理的变迁和底层人性的挣扎,洋溢着自然之子率性而为的活泼天性。其作品聚焦于乡村现实不可避免的破败命运,贯穿其间的是作家充满忧患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