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7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403篇
劳动科学   32篇
民族学   171篇
人才学   104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429篇
理论方法论   382篇
综合类   5019篇
社会学   536篇
统计学   60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400篇
  2014年   755篇
  2013年   525篇
  2012年   535篇
  2011年   611篇
  2010年   592篇
  2009年   563篇
  2008年   665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441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50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本文从王蒙新时期之初的小说分析人手,结合当时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以及王蒙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王蒙创作思想矛盾与冲突的内在与外在成因.从这个时期王蒙刨作思想的矛盾冲突与变化中,可以见出王蒙创作的主要方面及其创作变化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992.
今天,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己逾十亿人口,几乎遍布寰球五大洲。这个伟大的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传说我国上古时代,在黄河流域生活着两大族团——龙族和凤族,后来经过争斗合二而一。闻一多先生指出:“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我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相似文献   
993.
史学界通常认为,西晋“八王之乱”是因晋武帝实行分封制所致,此说欠妥.分封制只是导致这场皇族为争夺政权而展开的前后十六年战乱的诸因素之一,既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战乱的根源在于晋武帝没有选好接班人,晋惠帝的昏愚无能,是导致“八王之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以雨果夫人在《回忆录》中留下的珍贵史料为依据,考证了“欧那尼之战”的前前后后,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这场大论战在美学上的原因。同时,把这一文学现象当作一个典型案例,进而考察艺术接受中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995.
按照“物名”与“事名”之分,并结合词的”立意”之义与“所指”之义的不同存在,来考察同源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可得其主要规律:凡物名同源,或是立意之义相同,或是所指之义相类相关;凡事名同源,或是所指之事现象相类相关,或是所指之事事理相因;凡物名与事名同源,或是事名所指之义即为物名立意之义,或是物名所指之物与事名所指之事直接相关联。  相似文献   
996.
白振奎 《北方论丛》2002,(1):102-106
诗与理的关系是文学史上较有争议的重要问题,而以六朝及两宋时期表现尤为突出.陶渊明及谢灵运是六朝时期开宗开派的文学大师,受魏晋玄风影响,他们诗中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玄理.但不同的是,陶诗之理从生活中悟得,以审美方式呈现;谢诗之理从书本上习得,以哲理方式存在.关于两种理的存在方式的思考,对于认识六朝及有宋一代文学的特质或许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997.
李慈铭是近代传统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继承古代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特色,折射出社会动乱时期知识分子的一种特殊心态。本文通过对李慈铭诗歌创作心理机制、题材及写作特点的分析,提示了其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98.
试论“巴”的得名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是古代活动在川东及附近的一个民族,对这个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三一六年秦灭巴、蜀,在其故地置巴郡和蜀郡,从此,“巴”成了代表四川东部的地名了。 关于“巴”的得名,向有多种说法。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中即列举了四种说法:1.得名于河流形状(谯周);2.得名于植物(司马贞);3.得名于动物(许慎);4.得名于地形(徐中舒)。他不同意这些说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第五种看法,即得名于“石”。他说:  相似文献   
999.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里从"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三个概念出发探讨了境界说,其中"境界"是"境界说"的核心概念,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是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说的,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000.
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实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目标,他的翻译艺术精湛老到,炉火纯青,远非其"三化"之方法所能概括.文章拟对许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的独特技法和策略进行小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