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53篇
人才学   30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1625篇
社会学   14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医学技术的同时兼顾生命文化的现况下,课题组提出通过导读、讲授、讨论疾痛主题英语文学的方法改善医学本科教育中感受力割离的窘况。通过遴选兼顾文类与主题、注重文本内涵普惠性的疾痛主题英语文学文本,编订了涵盖九个疾痛类型的二十四篇文学选读,并创设了具有“突出身份担当”、“重视双重倾听”、“构筑正向情绪”三大功能的导问,帮助医学生在接受人文教育时更好地营建具有理性实践力的“介入意识”。  相似文献   
22.
晚清民初在西方文化与科学的译介和传播方面,苏籍译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具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为拯救民族危难、改善社会民生、启迪民智寻找良方.他们立志翻译事业,译笔间传达出对民族兴衰成败的使命感.基于史料的爬梳与总结,聚焦晚清民初时期典型的苏籍译家的译事、译著,审视他们的翻译贡献,并从地域人文传统的视角进一步窥探苏籍译家群生发的地域缘由.  相似文献   
23.
英语中的声色词在语际交际中是不可忽略的语言现象.不同的声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其表达方式和表示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可谓变化多、活力大、使用率高、表现力强.声色词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运用得当会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翻译这两类词语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细心推敲,尽可能再现原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声音和色彩.  相似文献   
24.
通过专业实践、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将地方文化及外译嵌入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显示:以"地方文化及外译"为主题的专业实践,提升了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进行地方文化外译的能力;将地方文化及外译嵌入英语专业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5.
一义多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普遍并不等于简单,本文以heavy为例,对heavy这一自然语言词汇的"一义多译"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梳理,试图客观、全面地展现该词的语义特征,对该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译语形式进行了专业领域、汉语表达习惯、认知、影视文化等多角度解读,并进行了语料库的调查,以期对我们的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6.
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是永恒的,即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之时,依然摆脱不掉它的操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程度差异性。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译史上的典型译例,可以发现:一方面译者翻译行为摆脱不掉意识形态的操纵,另一方面译者总是发挥一定程度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制约等文化因素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7.
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例探究英语文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作品为例,简单分析了莎士比亚的作品特色,并从高校英语文学教育现状和如何改进高校英语文学教育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8.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一种认知和思维结构。隐喻已经成为横跨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认知科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课题。隐喻是指人在认识不同事物间的某种相似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想在语言层面上的一种表达形式,即联想是隐喻的产生基础。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相似文献   
29.
中医典籍作为中华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与文化维度上体现了中国话语特色。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为例,从中国话语的视角,在语言层面以及文化层面探讨中医典籍翻译策略,分析典籍英译中的中国话语传达。  相似文献   
30.
为了破解学生读不懂古诗的难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古人的读诗方法,结合古诗的句法结构特征,在教学中通过实施“断”—“译”—“联”—“对”四步赏析法,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心领古诗表面文意,神会古诗情志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