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藏三牙"是中国名学两千年来的未解之题.从《吕氏春秋》文本所提供的语境出发,笔者认为,传统上对"藏三牙"的理解均不得其义.事实上,《吕氏春秋》中的"藏三牙"只是一种日常意义层面上的命题而不具有概念分析的含义.它的本义应是指"臧"字有三个芽形笔画.此外,文章还对"离坚白"和"白马非马"等名家的命题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中的不同含义进行剖析,指出《公孙龙子》应是后人的附会之作.  相似文献   
62.
《苻子》是堪与《世说新语》相比美的北朝氐族文学的代表作品,却长期被忽略在文学史的叙述之中。文章对《苻子》的文学价值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苻子》以“传神”之笔塑造人物,充满“玄韵”,是对《庄子》“写意精神”的回应;《苻子》突显了北朝士人风神闪现的“耀眼的片刻”;《苻子》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往往用一言一行即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彰显出审美叙事的魅力,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苻子》产生于向来被认为文学无甚可观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作家之手,更有其珍贵的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63.
华阴之战是前秦氐、羌关系的转折点,此役前秦军队战败,苻坚怒杀了姚苌派来请罪的部将,结果姚苌惧逃马牧,起兵反秦。关于华阴之战的过程,史书记载虽颇为简略,但正是这次战役导致了氐、羌关系的破裂,淝水之战后,本已危机四伏的前秦政权更加雪上加霜,从根本上动摇了前秦在关中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64.
在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家族、政权的发展需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前秦政权在苻坚统治时期,采取了广立学校、礼聘儒生、择优取士等一系列汉化教育措施,使永嘉之乱后"经沦学废"的北方又一次出现了儒学复苏的局面。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苻秦政权最终未能实现一统华夏的梦想,但是苻坚等人采取的崇儒兴学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对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65.
由夏杂·扎西坚参原著刘勇译注的《藏族雍仲本教史妙语宝库》,2012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第一部关于本教历史的译著,填补了本教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66.
儒家经典最初如何走进欧洲社会视野,不仅是百年来中欧哲学交流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也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促进中国传统优秀核心价值观海外译介与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儒学初传的历史背景看,波塞维诺印本所收录的罗明坚拉丁文手稿乃是首次呈现于欧洲社会的译本形态。然而,通过拉丁原文语境的分析可以发现,波塞维诺印本与罗明坚原稿存在重要的译介策略的分歧。罗明坚译稿展示出“儒耶协同”的诠释倾向,而波塞维诺印本则有较明显的“援儒入耶”的译介立场。两种译介策略的差别不仅仅是术语文法层面的分别,更透露出儒学首次进入欧洲视野时西方基督教神学传统的复杂应对心态与诠释方式。然而,无论罗明坚的“儒耶协同”还是波塞维诺的“援儒入耶”,这两种诠释方案均对当前中华经典外译事业具有重要镜鉴价值,即文化传播需要首先考虑异域读者信仰心态并进行处境化语境转型,在此基础上凸显儒家核心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产生信仰共鸣,继而推进中国传统信仰价值在海外的深层次传播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7.
据史籍记载,公元350年,氐人首领蒲洪因“草付应王”一谶改姓苻。此事可能是附会。据《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等史料,早在350年以前,武都氐人中已存在以“苻”为姓的大族。三国时期,武都氐王苻健之弟苻双率四百户降于曹魏,可能被安置于略阳郡,成为略阳苻氏的先祖。中古时期,“蒲”“苻”音近,故史料中存在混用的情况。“草付”一谶及“蒲洪改姓”一说,可能是苻坚发动政变以后编造的,旨在借助蒲洪的权威,强化蒲氏一族的凝聚力,增强苻坚即位的合法性。苻坚不仅信图谶,且多次干预史书的修纂。改姓一说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被前秦官修史书采用,进而通过梁熙《秦书》、裴景仁《秦记》流传于世,成为苻氏一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68.
目前学界有关帕竹第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4至16世纪前期,对16世纪中后期的帕竹第悉,不仅着墨较少,且疑点颇多。文章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藏汉文史料,尤其是以往的研究中鲜有运用的《噶玛噶仓传承大宝传记·无边宝月水晶鬘》和《白玛噶波文集》中的相关记载,在厘清阿旺扎西扎巴和卓微衮波二人卒年的基础上,对阿旺扎西扎巴的继任者,以及见载于明代汉文史籍中的阐化王札释藏卜和札思巴札失坚参二人的身份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