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5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79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本文探讨了新近发现的茅盾佚文《关于小说中的人物》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2.
茅盾小说与"红楼"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楼”情结是茅盾经久的“图像仓库”的土壤。但这种情结不是板块式地嵌入的 ,而是经由转化、挪移、重组化合而生成的。这种历史的承传 ,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同时 ,这种对民族文化的吸取是在与中外艺术的多元交糅的关系中 ,融通建构的。  相似文献   
23.
马航飞 《东方论坛》2001,(4):96-96,F003
近年来,在对现代作家重读重评的热潮中,茅盾研究似乎是一个滞后的冷门.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对以往独尊现实主义与政治倾向性强的作家作品这一现象的逆反,另一个原因是高度推崇和捍卫茅盾的"大师"地位,诸如以"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大师"、"社会剖析派小说大家"等冠之,实则更加贬低了茅盾.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笔者认为,研究者首先必须从"捍卫"或"贬低"对象的情绪冲动中走出来,从社会--政治思维模式的阴影中走出来,从纯学理上发掘出内在的独特性,才能真正捍卫茅盾的本来面目,才能推动"茅研"的突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翟德耀先生的《走近茅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不但作出了可贵的尝试探索,而且及时地提出了一个如何从"走近"茅盾到"走进"茅盾的学术命题.  相似文献   
24.
新时期以来,由于中外文化的强烈碰撞与交汇,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蜂拥而入,以及一些文坛回忆录的发表,茅盾从政治、人品直到文学创作遭到全面冲击,并在学界引起了论争。这些论争或正面或负面地影响着茅盾研究的发展。此文就其中较重要者,如胡风、秦德君等人的回忆录和“重写文学史”以及重排文学大师“座次”等思潮中对茅盾及其作品的贬抑、否定而引发的论争,作了较为具体细致的爬梳,以期茅盾研究得以健康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茅盾是鲁迅同期的大作家 ,他能在新文学初期 ,清醒认识到鲁迅的价值 ,并且最早地系统评论鲁迅的作品。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共同的奋斗目标 ;他们会面虽然有限 ,但在书刊、著文等方面 ,互相支持 ,互相声援。茅盾对鲁迅的理解 ,一是对鲁迅早期小说创作的独到见解与深刻剖析 ,特别对“阿Q相”的开掘与概括 ;二是建立在他们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与帝国主义侵略的基础上 ,特别是对鲁迅的“韧性”战斗意志和“剥露”精神 ,给予了全面阐释和极高评价。为认识和宣传鲁迅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从茅盾对毛泽东文艺思路的阐发 ,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执著 ,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等三个方面简要地评述了建国后 17年时期的茅盾文艺思想 ,并较中肯地论述了茅盾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程中的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27.
在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中,新感党派未能达到茅盾等左翼作家的思想高度,艺术上甚或不及后起的张爱玲,在捍卫传统方面也远逊于老舍和京派作家,但在现代都市性上,它比前三者“吃水”都深。  相似文献   
28.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视野,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也为探讨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茅盾在1916年至1949年的33年间,翻译了外国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近二百万字,其中大多是弱小民族、苏俄以及东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茅盾对翻译问题的认识极为深刻,开创了国内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先河。同时,茅盾致力于世界进步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实现他那“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的政治目的,具有十足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29.
本文探讨茅盾小说文本被大量转换成影视艺术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成就得失。认为茅盾小说的“名著效应”和由宏大叙事建构的小说史诗型格局是受到影视文学作家频频关注的重要因素 ,而在艺术转换过程中 ,由于影视作家把握名著的精髓以及艺术再创造的程度不同 ,作品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也会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0.
急公好义、刚柔相济、谨言慎行、外圆内方,这16个字可概括茅盾人格的主要内涵与个性特征。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五四文化精英的幸存者,虽面对自我人格时代扭曲的同样厄运,但因其内在条件与主观能动性存在差异而分化为"左"、"中"、"右"三种类型。茅盾人格从"刚柔相济"发展到"外圆内方"、"以柔'蔽'刚",并非人格自律标准的降低,而是"所处的社会状态"使然,他不得不调整策略以适应特殊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