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48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620篇
理论方法论   77篇
综合类   920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社会工作》2009,(11):53-54
终身大事,不少人喜欢大操大办,在美国也是如此。大笔钱用在婚礼上,是不是一种浪费,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美国网上慈善机构“我愿意”基金会的项目“慈善婚礼”,就是鼓励美国人在这笔钱当中抽出一小部分,支持慈善事业,使“慈善”融入传统婚礼文化当中,成为一道必经程序。  相似文献   
82.
曾祖彭天相先生这本历经百年之久的《丧礼撮要》抄本,终于得以由台北秀威出版社点校出版。本书(《(丧礼撮要)笺释》,以下原著简称《撮要》、点校本简称《笺释》)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曾祖彭天相先生《丧礼撮要》抄本点校、笺释。  相似文献   
83.
针对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用工紧缺问题,尤以"技工荒"现象更为突出。本文以河北省为例,阐述区域经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技工紧缺问题,探讨产生"技工荒"的成因分析,比对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人才需求预测及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4.
和内地许多城市一样,深圳街头也随处可见“礼品回收”的广告招牌。“礼品回收”的红火表明,“礼”的成分在当今几乎已荡然无存,剩下的仅仅是“品”的经济价值的流动与转移。对于我们这个重“礼”的民族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相似文献   
85.
中国古代的礼论及仪礼中包含丰富的情感文明意蕴.一方面,文明源于情深,显示了"文明莫过于善"的思想实质;另一方面,情感要有涵养,也必须具备"文明"的气质."仁"是情感文明要达成的最高境界,而礼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建构性途径.情感文明寓于礼,礼练就情感文明.中国古代情感文明思想体现出合礼化原则、"仁义在先,情爱至上"的价值性取向、中庸性特征、等级性色彩以及"主善慎罚"的仁政倾向.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86.
在其执政的第五年,鲁隐公曾有一次棠地“观(矢)鱼”之行。《春秋》三《传》对此皆持批评态度,认为他违反了相关礼制。事实上,这一看法并没有充足的史料依据,“非礼”说并非对观鱼事件的忠实反映。  相似文献   
87.
孔子德治思想的前提是通过"正名"的方法恢复"礼"的社会规范作用,达到有礼有序.德治的理论基础就是"仁"、 "礼"、 "和"的思想,通过"克己复礼"的途径,从亲属伦理的"孝悌"原则推广到社会范围的"仁者爱人"原则.其社会进步方略是以德治国,通过统治者方略、用人方略、经济方略、政治方略和教育方略达到德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8.
以荀子和西塞罗各自的法治思想为例,比较研究了中西法治思想的异同,并由此追问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历史根源.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是产生其法治思想差异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不能忽视法学家的理论建构作用.当代中国在构建法治社会时,应结合国情和历史,从中西法治思想中同时汲取精神养料,避免陷入法治不彰或绝对法治的误区中去.  相似文献   
89.
"开锁"礼是我国豫北地区的一项重要习俗,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今天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这一习俗,仍可从中看到它对中国农村"重男轻女"旧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射礼"补释     
基于文献和考古资料,通过对先秦射礼的形成、种类和典礼程序等的考述,来阐明先秦射礼的涵义,指出射礼渊源于旧石器时代后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弓矢活动,产生于夏代,发展于商代,形成于周代,不同种类的射礼在形成过程中既有重叠又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