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0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虚拟社区话语冲突研究——以天涯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涯社区为样本,对虚拟社区话语冲突现状进行了研究。虚拟社区话语冲突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管理人员与社区人员之间的冲突,意见领袖之间的冲突,普通网民与资深网民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具有普遍性、激烈性、流动性、散漫性和现实性。虚拟社区离不开冲突,在冲突中运行,在冲突中平衡,并在冲突中发挥其功能的。  相似文献   
72.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运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水平是解释虚拟社区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体系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需求。本文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前提、组成要素、协同机制及目的四个方面探讨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运作机制,最后提出了企业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的几点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73.
邓琦  胡丹 《经营与管理》2014,(11):129-131
笔者从虚拟社区成员自主搜集共享知识的角度出发,探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机制与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淘宝网虚拟社区环境下的共享内容质量、共享程度、知识创新能力、感知价值、产品或服务类型和知识共享保障制度6个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的影响,为企业完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机制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4.
论新媒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已出现的新媒体形态多达数十种,比较热门的有:网络媒体(网站、电子邮件报刊、电子公告板……)、手机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彩铃、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PTV、网络电视(Web TV)、楼宇视屏、户外大  相似文献   
75.
互联网及移动网络基础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虚拟社区中的社会交往具有的自由性、间接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一方面开拓了大学生社交的空间,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随意性、网络成瘾等负面影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通过加强大学生休闲教育、营造大学生健康的“亚文化”等措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社区及相关活动。  相似文献   
76.
在20世纪下半叶,以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不仅催生了信息产业的崛起,而且对工业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迄今为止,从未有任何一种技术,对社会变迁在广度、深度及速度上的影响程度,能媲美网络信息技术。今天,互联网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重构了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  相似文献   
77.
城市虚拟社区是依托于现实城市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人际网络。与其他虚拟社区相比,它具有更明显的地域性、现实倾向性和边界模糊性的特点。城市虚拟社区在城市建设中起着社会安全阀、弱势群体的求助台、城市民主的催化剂和市政执法的监督者等功能。对于城市虚拟社区的建设,一要转变观念,变回避为鼓励;二要转变方式,变管理为治理;三要建设制度,变短期为长期。  相似文献   
78.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消费者品牌转换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消费者品牌转换意向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共享程度、共享内容与消费者品牌转换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共享程度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期望、感知产品质量、感知价值和品牌声誉影响到消费者的品牌转换意向;共享内容对消费者的品牌转换意向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9.
文章结合传统社会角色理论分析了虚拟社区中青少年网民进行网际互动的社会动机和互动方式,并提出了规范青少年网际互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