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4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242篇
社会学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虚无主义从社会思潮逐渐走向潜在话语渗透,成为影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危险因素。在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中,虚无主义以生活世界意义消解为切入点,以“非马”理论置换“真马”理论,以“主观历史”替换“客观历史”,以资本价值抵消人本价值。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解构主义,真理认知上的修正主义,历史观上的主观主义,人本价值的取消主义。针对虚无主义的影响,要推进主流价值观的生活化传播,重塑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心性地位,夯实唯物主义历史观,增强网络人文精神灌注。  相似文献   
62.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对革命历史事件的歪曲和篡改、对革命历史人物的抹黑和诋毁、对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加强网络环境的管理。  相似文献   
63.
论老庄法哲学的中庸态度与虚无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认为,“自然”是人最本然的境界。因此,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应倡导“自然”的统治,即做到“清静无为”,惟此才可望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礼法等则属于人为、有为之物,在老子看来,应服从道,所以“以道统法”;在庄子看来,应属坚决摒弃之物,所以倡导“法律虚无主义”。老庄的这种法哲学思想,一方面以其“有为”—“无为”—“无不为”的逻辑,显示其中庸风范;另一方面,又因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否定,而具有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4.
从文明论的视角来看,形而上学不应被理解为一种把超验、普遍、本质、永恒的世界视为真实而把与之相反的世界视为虚幻,或者是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对所有人都具有规范性的终极答案的哲学理论,而应视之为一门专门研究最普遍的范畴之学问,这种学问在各个时期和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不同,反映了各(时期)文明所采取的基本假定和框架.任何形而上学都不是超文明的、超历史的;脱离文化境遇的、没有任何历史特性的形而上学,是一种过分的夸张或虚妄.没有任何一种形而上学是永恒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命运跟与之相适应的文明的兴衰内在地连接在一起.鉴于西方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本性,应该立足于中国文明的复兴来建构一种反映中华文明特色、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长的中国化的形而上学,一味地跟着西方人声称形而上学的衰落、死亡,是对当下中国文化责任的不自觉,是哲学本土话语的主体性丧失.  相似文献   
65.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病根归结为形而上学,并试图通过基于强力意志的"重估一切价值"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来克服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规定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而且建构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即极端的主体性形而上学,所以,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被克服,反而得以完成。当然,关于尼采是否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国内四处蔓延,成为当前对我国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情况,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分析了高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抬头的原因,探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7.
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都立足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它首先把人们对虚无主义的流俗之见排除在外。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结果如何?作者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国内研究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8.
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震惊了社会.造成富士康员工接连自杀的原因,从微观方面看,自杀是个人心理崩溃的极端反应;从中观方面看,富士康管理中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从宏观方面看,社会存在着功利主义泛滥、拜金主义严重、诚信缺失、道德败坏、信仰缺失等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69.
当代是一个所谓后现代的时代.其精神状况主要表现为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在这样的境遇中,当代艺术也具有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特性.关于当代艺术本性的思考是关于它的批判.在批判中,艺术显露其本性.当代艺术的使命是为当代人的生存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0.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创立的世界体系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作为历史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把世界体系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沃勒斯坦在重建世界体系的努力中陷入了悲观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困境。现从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入手,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审视世界体系理论的当代价值和内在困境,从总体上把握世界体系分析范式的合理内核和内在启示,进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生命力。它为全面认识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也为全球化背景下探寻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现代化模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