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乔兆红 《江汉论坛》2007,(3):94-100
在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以两湖为中心的中国商民运动,虽没有工农运动那般火热,却也进发出浓厚的革命气息.从1926年底国民党中央迁至武汉到1927年7月长江流域商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的商民运动进入极盛时期.随着"七·一五"政变的发生,商民运动开始衰亡.长江流域商民代表大会本系中国商民运动进入极盛的标志,但在其酝酿举办的同时亲历了宁汉合流的一幕幕,由此见证了商民运动的盛与衰.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意在表明中国商民运动由盛而衰与蒋汪相继叛变和宁汉合流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2.
本文分析了明代官营茶马互市哀亡的原因,指出其衰亡的根本原因是明政府没有协调好番族、茶农、商人和国家之间的利益,最终导致明代茶马互市的衰亡.即使作为现代国家,在管理涉及国计民生的垄断行业和国防事业时,也要协调好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3.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与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当时的时代为背景,同样真实地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的过程,让后人窥见不同国度贵族阶级的衰亡.由于两位作家的经历不同,其作品的创作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体现在对批判对象、斗争方式和对女性观念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24.
道院暨世界红 字会是创始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一度发展遍布大半个中国,并波及海外。但由于复杂的内外原因,该组织仅存在三十余年便走向衰亡。世界红疋字会积极从事社会慈善活动,赢得了社会声誉。对其发展历史的评价应该采取辩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方能得出更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25.
通过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基本内容的各个片断举例,阐明了我国古代四大长篇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中心思想,即贵族之家的罪恶史和衰亡史。对广大青少年阅读《红梦楼》会有所裨益,更有助于读者对其中心思想的认识趋于一致性。  相似文献   
26.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是一项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制度,它考选的是儒家绅士和官员人才,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转.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执政者的因循守旧,科举考试的重道轻技、重文轻武逐渐暴露出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单一性和滞后性,不能适应社会日益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最终被当作阻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而废除.当代考试与科举考试有着渊源继承关系,扬考试之长避考试之短应以科举考试为鉴.  相似文献   
27.
战争的破坏,统治者的榨取,致使地力衰竭,发生粮荒。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引发瘟疫横行,人口减少,这一切成为西罗马帝国衰亡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
地球上不同地域的人类聚集群体自数千年前先后进入文明期,颇具规模的古文明大都已衰亡或消失,而其中能够较为完整地传承其古文明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则寥寥无几.本文拟从古文明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古文明衰亡合乎逻辑的解释,并由此归纳出古文明衰亡之人地关系冲突的典型类型,认为这有助于警示现代文明,开启其智慧,调整其走向.  相似文献   
29.
明朝中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已逐渐形成建州、海西、东海三大部。海西女真在南迁后,逐渐形成四部,史称扈伦四部(也称为海西四部)。扈伦四部中最先崛起的是哈达部,其强盛时所辖范围延褒几千里,女真各部“皆尽服之”,成为女真各部盟主。但强盛一时的哈达部在16世纪后期却迅速衰落下去,并成为扈伦四部中第一个被努尔哈赤灭掉的部落,其衰亡原因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30.
"奥斯曼主义"是奥斯曼帝国后期兴起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其理论源流虽为近代西方兴起的民族主义,但始终是一个为了维护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文化帝国的统一而被民族主义者创制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且因无法建构各族群对帝国的统一认同,以致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走向衰亡。"奥斯曼主义"的兴衰凸显了"民族主义催生了‘奥斯曼主义’,却又消灭了‘奥斯曼主义’"这一悖论内在逻辑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