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波伏瓦在中国的接受史已近30多年,但关于波伏瓦与萨特的一些问题的论争仍然未止,这些论争甚至贯穿了波伏瓦在中国译介的整段历程。其中,董鼎山、黄忠晶和施依秀三位学者之间的一场论争就断断续续持续了10多年。三方各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学者对波伏瓦的理解甚至误解。三位学者都认为自己才是把握了事物真相的人。通过梳理这段论争的过程,以及结合波伏瓦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念,我们会发现,其实关于波伏瓦与萨特之间关系的问题不关乎真相,而关乎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12.
萨特和波伏瓦的文学创作有很深刻的联系,但由于"性别意识"的差异,他们的作品又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本文将通过对他们文学作品中的两性形象、两性关系和性爱描写的分析,阐释其"性别意识"与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堪称“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的柳鸣九,亦是较早研究波伏瓦的学者。他的研究是早期中国波伏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法国文学评论界对波伏瓦的评价和定位。柳鸣九认为:波伏瓦的作品极具史料价值;实现了反抗传统、追求自由的自我形象建构;表明其在与萨特的关系中处从属地位。柳鸣九的波伏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男性中心思维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国20世纪传奇女性之一,其最为人称道的著作是《第二性》,除此之外,波伏瓦还创作了四卷本回忆录,再加上其终身伴侣让-保罗·萨特离世之后创作的带有回忆录性质的《永别的仪式》,其笔墨从出生到暮年,几乎囊括了整个人生。其全部生命体验几乎都致力于展现女性独立性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能的,其思想、作品与人生实践堪称三位一体。作为历史长河中诗化的生命体的代表,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在高度技术化的时代,人的诗意生存如何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界把波伏瓦的女性主义理论归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一脉,认为她的思想来源仅限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深入细致地研读波伏瓦的《第二性》一书,就会发现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来源其实十分宽广,它深深根植于西方哲学历史传统的土壤之中和法国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之下。文章以其女性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为例来澄清学界对其思想来源的误解,以证明其思想的独立性与原创性。  相似文献   
16.
波伏瓦与巴特勒分属于女性主义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理论代表,二者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方向,许多观念在很多方面具有对话性质,而他者这一问题一直是二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比较波伏瓦和巴特勒在他者问题上的看法、立场以及对现实关注的差异,可以发现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些话语或实践的大致趋向:波伏瓦视他者与自我是相互性的关系,这是一种经由对方而达至对自我认知的历程;巴特勒在他者问题上一直在思考“你是谁”的问题,以及如何践行“我”对他者生命的哀悼。如何哀悼他者的生命实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生命政治秩序,而个体生命的反抗正是构建政治制度之外的另一种哀悼生命方式的内在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从波佚瓦对女人的理解、女权问题、女人在人类史发展长河中的地位、"女性神话"、女人一生中各阶段的考察等五个方面来看,她在<第二性>中的论述有不少真知灼见,敢于触及一些敏感的问题.一方面融合了以往在女性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更多地阐述了自己独特见地.因此,<第二性>在女性问题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被称为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蒙娜·德·波伏瓦在长篇纪实作品《长征:中国纪行》中,对新中国初期的文化语境、文学导向、创作成就与缺憾进行了敏锐而客观的评论,传达出独立、深刻的见解.她深入研究特定历史阶段下中国的现实社会状况、文化发展条件,将文学的"普及"策略置于这一时代背景下给予充分理解,肯定了文学创作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鼓舞人民进步、反映现实矛盾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针对西方学者的一些抨击,波伏瓦给予有理有据的反批评,但她也质疑那些禁锢文学创作活力的"教条",探究损害文学真实性的根源,指出过度强化文学为政治服务、过激进行文艺斗争的弊端.波伏瓦的观察与批评尽管存在历史局限和认识误区,然而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特殊的参照性镜像,对于重新审视、反思文学与政治、与时代、与人民之间的根本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正最后一次,吴鸣找小许谈判。小许根本不肯跟她坐在星巴克"好好谈一谈",抱臂就站在鲜有人来的后梯口:"要么结婚要么分手,没什么可说。我们俩六七年了,我不想再耗下去。"委屈重重叠叠,吴鸣只觉得喘不过气:"当年是两个人说好了不婚主义,像波伏瓦和萨特一样走一辈子……"  相似文献   
20.
当月热读     
《青岛画报》2013,(1):72
《自食恶果》([美]迈克尔·刘易斯著,中信出版社)迈克尔·刘易斯是个天才作家,他于1989年出版的《说谎者的扑克牌》、2010年的《大空头》皆为畅销书排行榜上介绍华尔街历史和内幕的首选佳作。《自食恶果》承袭过去数本畅销之作的拿手绝活,首次将视角转向欧洲这片土地,对欧债危机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