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波伏瓦的《第二性》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和接受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在此期间,《第二性》被翻译的次数达十次之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论著作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翻译和出版次数如此之多的不多见的案例之一。《第二性》译介和接受的三十多年里正是中国性别观念发生急剧变化的年代,作为中国女性解放的精神导师和精神源泉的波伏瓦以及她的《第二性》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反复介绍、翻译和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波伏瓦与中国性别话语之间的共生关系,进一步说,中国性别话语的发展转化实际上不断地为波伏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提供了新的语境。  相似文献   
22.
波伏瓦存在主义伦理思想奠基在现象学之上,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它要求承认人的存在条件之模棱两可性、自由受境况的制约和他者的自由.它有着超越萨特早期思想之处,显示了波伏瓦思想的独立性与深刻性,可以回应对存在主义伦理学的可能性之质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波伏瓦其人其说都彰显了一种存在主义伦理精神,能唤醒我们对自身与他人存在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
波伏瓦是位颇为复杂的作家,时至今日,学界对她的评价仍是褒贬不一、争议颇多。在中国作家赵玫的笔下,波伏瓦 “毕生附丽于萨特”,不是“真正彻底的女权主义者”;她是萨特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彼此拥有”;她是一个“将美丽和智慧结合起来的女人”。 透过赵玫笔下的波伏瓦形象,我们可以反观当代中国知识女性对自我角色的思考、困惑与追寻。  相似文献   
24.
西蒙娜·德·波伏瓦于1949年发表的<第二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该书也因此被西方女权运动者奉为女性的"圣经".然而,这部巨著的中国之旅却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从80年代后半期<第二性>着陆中国内地,到90年代末中文全译本的问世,再到新世纪的重译,期间包括对<第二性>哲学、女性等内容层面的解读、探讨与研究,<第二性>在中国经历了种种波折,也在普通读者和学界中掀起了一次次热潮,而这些热潮又恰与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患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