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假定现象学通过“本质的直观”对存在与思维同一性难题的解决是可行的,那么,同一的“此在”何以自明? 同一的存在及其意义何以自明? 在现代现象学的逻辑框架中,解释就成了惟一的出路,解释的循环就成了意义生成的基本原则。艺术作为存在与意义根源性形式,其本体的生成问题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就产生了第三个原则,即在循环中解释与对话的原则。但这一切都基于假定,实际上,它又留下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2.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亦使其家园情怀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03.
武吉庆 《河北学刊》2003,23(4):159-163
史学研究的“实”与“虚”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能以简单的是非标准衡而量之。从学术求真到服务现实 ,从理论建树、历史阐释到史料搜集和史实考订 ,从间接功效到直接功效 ,一切真诚的学术努力 ,都为当今史学研究所必需。无视学术规范的学行和“回到乾嘉去”的倾向 ,都会使史学再入歧途。  相似文献   
104.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源起不止于《易传》,还应上溯至殷周之际的《易经》。《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一兴象,标志着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确立和形成。《易经》之《观》卦,为其源起提供了三个前提条件:1)共同的宇宙观背景:在易卦是上下四方的规范而有序,在《诗经》是上下四方观念之成熟;2)共同的核心观念:《观》卦之观我生与《旱麓》岂弟君子均指向道德自律、亲和臣民,及在此基础上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岂弟君子,遐不作人相应,可谓一脉相承;3)《观》卦之观首创兴的规范化形式,规范兴从自然物象向人文事象引申。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以上三个前提可视为间接接受;鸢飞鱼跃兴象的整合对以鸟、鱼为兴象的爻辞,可视为直接接受。  相似文献   
105.
"思凡"在中国戏剧文化史上呈网格状向前推进,大致于明代搬上舞台当众表演,一直活跃至今。北京戏剧导演孟京辉将传统戏曲《思凡》转换为话剧体,直接沿袭戏曲所具内涵,实施其文本改编策略。即由曲体转换为对话体,再将薄伽丘《十日谈》两段故事植入其中,建构起中西故事并置势态,更加凸显《思凡》一剧之叛逆性。与当下文化语境高度一致,它的最大亮点在于舞台、表演的创新。这也是当下中国小剧场本身质素所决定的。而现象学观照便是我们所采用的读解方式。  相似文献   
106.
从近代到现代以来,我国以及国外的学者对于司马迁文学思想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全面完善的研究体系。本文主要是在前人对于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对近现代的关于对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的各种著作文献以及主要观点进行大致的汇总以及整理,进行主体脉络上的学术观照。在此学术观照的前提下,用以对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目标的预测,确定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以及难点,并依此做好自身的准备工作以及选择好研究方向。在对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的领域之中,梁启超以及鲁迅的相关研究等成为了分水岭,在此之后,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系统化以及条理化的显著特征,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使其不断延伸,广度以及深刻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为该领域的研究体系最终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7.
《漱玉词》是女性文学范畴,它是李清照一生的体会,具有自传性质。李清照在词作中大胆刻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超群,高洁,脱俗,纯净,摆脱了男性妇女观的干扰,塑造出女性眼中的美人。女性文学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而宋代李清照的作品就已经演绎了女性文学的实质,从今天女性文学的角度来看《漱玉词》,仍会有新的发现。《漱玉词》,是女性文学中的典范文学。  相似文献   
108.
“气韵生动”在我国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位居首位,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气韵生动最先是作为一种人伦鉴识,在文人画兴起之后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自然本身所具有的气势和韵味,即客体气韵;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意识和精神,即主体气韵.这两种气韵是相互转化的.画家通过对自然的观照与贯想,将自然客体气韵化为个人的主体气韵;再通过绘画创作将个人主体气韵化为作品所表现出的客体气韵,从而产生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创作的最高原则,是中国画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判断绘画的审美境界的价值标准;追求气韵生动之美的境界,是中国画艺术悠久而又极富生命力的传统,而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题材,表达了相同的精神困境和艺术思考。两个艺术文本在内在精神和言语形式上构成了互文,一起见证了70后个人精神视域中的中国经验,隐喻着一代人回忆的荒凉与归乡的无望。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以后,怎样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将"人文观照"和"社会救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两位艺术家创作的内部动因,也是潜意识里祈求获得的社会回应。  相似文献   
110.
在汉语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对原文创作心理进行准确的观照,是正确体会原作寓意、意境、情境、气势、内涵等的源头和关键点,也是建构译文最重要的基础。译文的建构无非是在译者与作者之间良好的心理观照之下,以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精神实质。译者的认知程度、思想水平、文学素养、外语能力等都会给译文的建构造成差异,产生思想传递偏误。以原文创作心理为观照,分析和对比译文的处理方式,有利于发现译文建构中的问题,并获得正确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