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67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理论的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的纵深阶构上看 ,审美创造理论共分三个层次 :审美心胸、审美观照、艺术创作。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从发生到发展、完善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老子、庄子开启了审美创造理论的先河 ,充分认识到了审美心胸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至宋 ,审美心胸理论得以深化 ,审美观照理论得以产生 ;到苏轼为止 ,中国古典审美创造理论的逻辑圆圈已经基本圆满 ,实现了审美观照向艺术创作的理论过渡与转化。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前人理论思考的基础上 ,高度概括了审美创造中的两次转化和飞跃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审美创造理论三个层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82.
关汉卿士妓之恋杂剧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关汉卿士妓之恋杂剧予以审美观照,并从中反观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倾向,总结其艺术趣尚对后世的借鉴意义。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一、女性性格的独特魅力;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叛;三、对声色之好的超越;四、戏剧情节的一波三折;五、戏剧冲突的巧妙设置;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3.
柳永词的视野和视角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体在由唐而宋的衍生、蜕变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在柳永这里完成了一次质的飞升。这种飞升不惟体现在柳词在传统的小令之外另外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于作品的容量上推衍、发展了慢词,而且体现于柳词在观照视野、审美视角等方面的创变上。如果说词是在晚唐五代词人那里完成了词的文人化第一次大的蜕变,那么在柳永这里则实现了词体的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84.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小说流派的京派小说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认识世界 ,通过对“文明、野蛮 ;城市、乡村 ;城里人、乡里人”等几组对立社会、人物的描叙 ,来表现作家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质疑 ,希望在乡村人民身上重造中国现实 ,重造民族品格。本文作者认为 ,京派小说对世界的观照方式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序曲 ,前奏。  相似文献   
85.
卞卡是新时期的散文作家。本文通过对散文《花信风》的论析,认为卞卡在创作自觉中追求思想高视点,注重从时代的高度以及文化意识批判的角度,运用现代审美观照审视汇拢笔端的人和事,同时追求深沉的历史感和凝结广阔社会内容的历史真实,因而他的创作体现了一定的思想穿透力和审美认识价值;由于卞卡在创作中摆脱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等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自觉弘扬散文精神和强化散文本体意识,因而他的散文显现了丰富而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86.
关于先锋派作家作者的界定,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依循先锋派小说萌芽、发生、发展的时序,对先锋派的嬗变轨迹和美学特征作了一个历史性的回顾。对于先锋小说而言,一切都是不可预知的,或许已经终结,或许只是一种开始。  相似文献   
87.
[提要]“观照”是东方佛学术语,也是东方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近代日本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们较早使用“观照”来阐发自己的美学理念,其中岛村抱月提出“观照的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是艺术的“大乘之境”,强调“观照”所具有的“东洋趣味”;长谷川天溪站在现代社会“幻象破灭”与“幻象重建”的角度阐述“观照”美学,提出了“幻象观照”和“自我静观”论。同时,有评论家用“观照”论评论夏目漱石的作品,也有美学家用“观照”来对译西洋“aesthetic”(审美)一词,其中竹内敏雄把东方“观照”与西方“审美”加以融合,冈崎义惠在“感动”与“观照”的概念关联中阐发“观照”的东方特性。由此种种,“观照”在日本现代美学中完成了由传统东方美学概念向现代美学概念的转化。  相似文献   
8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89.
王雅卓 《现代交际》2013,(12):69-69
我们通过不同时期西方对空间认识的不同与中国画在对空间的理解与重释传统概念中提出中国画的空间意识。中国画是无画处经营妙境,虚灵中纳含万物,是心理空间及臆想空间的展现。  相似文献   
90.
著名编剧梁振华近年来佳作迭出,由他编剧的《谍·莲花》《密战》《铁血兄弟》《我的青春蜜友》等影视作品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追捧。梁振华编剧的影视作品贴近生活现场,人物设置有血有肉,性格刻画充满张力,在平实质朴的表象下涌动着尖锐的心理冲突。他的作品既具有精密紧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具有观照历史的智慧、批判现实的锋芒,给观众以难以释怀的感慨和思考,为当下影视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