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中国古代以抒情为主的诗词蔚为大观,因而古代文学理论中情感理论的发展亦源远流长,学派纷星。宏观地看,从先秦到清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情感理论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具有不少一脉相承的方面,归纳起来为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重视起情因由的感物感事说;第二,在情感内涵上强调情志的融合;第三,在情感的艺术表现上注重情景交融。本文是对第二个特点的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2.
《诗大序》进一步阐明诗歌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抒情言志说;强调诗乐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总结诗歌的体裁与表现方法,提出六义说。《礼记·乐记》集中论乐,涉及音乐的本原问题,提出物感心动的理论;阐述音乐的美感,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情感的真挚,发表"唯乐不可以为伪"的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63.
近年来中国绘画史研究中,对金农的评价褒贬不一,各有争论。本文从金农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方面进行阐释,综合其具有人文精神的审美特征和狂放不羁的个性特征,为金农的绘画研究提供一个客观辩证的考究材料。  相似文献   
64.
65.
先秦的诸子文人在思考言意关系时为我们如何言说点亮了一盏光彩夺目的明灯--隐喻,照亮了后人的言说之路.这种言说方式具体到操作上,就分化为"赋诗言志"、 比兴手法、寓言和立象的方式,先秦诸子文人在言说方式上的选择使隐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言说方式.而从那时起隐喻也成为中国文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66.
汉末儒学衰微之后 ,追求个性解放与重视个人情感 ,已逐渐演变为普遍的社会风尚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古诗发扬重个性重感情的作风 ,以慷慨悲歌为美 ,它吸收了诗骚精神 ,抒发文人自身的情志 ,使坠失了多时的诗性精神在汉末大放异彩 ,深刻地影响了魏晋以后的诗歌创作及诗美特性。本文以思妇、游子、士子诗歌三大主体情感的特征出发 ,论述其缘情言志特点和状态。  相似文献   
67.
先秦儒家"断章取义"的用"诗"之风,是春秋时代普遍的作风,其影响深远。"断章取义"用"诗"之风的形成,有其文艺发展的外部规律:先秦儒家主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赋诗言志文艺之风的影响;也有其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诗言志"文化传统的继承,《周易》用诗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68.
【技法讲解】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通过刻画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来表露自己不愿争宠邀媚、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骆宾王在《狱中咏蝉》中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讴歌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借描绘盛开的紫藤萝花的胜景,阐发了“花和人的不幸会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69.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借用"言志"与"载道"两个中国传统的审美概念标明中国文学的主流,指出这两个主流的起伏造成了中国的文学史。朱自清与钱钟书都认为这种说法存在谬误,钱钟书指出周作人"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1]P2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发现此二人的观点与周作人的"言志"与"载道"观是针锋不接。其实周作人赋予了"言志"新的内涵,追求的是一种"言志"与"载道"的兼容并蓄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0.
在重建抒情与言志的概念基础之上,从传统诗学的角度观照早期华语电影,可以看出它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段,在主题上则继承了中国历代士人言志传道、关化天下的政治操行.因此以仕人电影与情节剧模式为核心特征的早期华语电影的美学倾向不仅提高了后世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而且成为了华语电影区别与其他国别电影的显著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