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143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4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02篇
理论方法论   65篇
综合类   1747篇
社会学   204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立法法》修改后,地方立法主体急剧扩容,地方立法重复现象猛增。在新形势下,地方立法重复不应只包括了对上位法内容的重复,对同类地方性法规内容的重复也应归属于其范畴。这样一来,对地方立法重复的宽容度相应地应有所提升。故而,辩证地看待地方立法重复至关重要。地方立法重复虽然备受诟病,但却无法避免。对地方立法重复进行限制或是宽容,实质上应取决于立法主体的主观态度。地方立法重复以立法主体的主观态度为标准可分为两类,即惰性的地方立法重复和积极的地方立法重复。为有效规制地方立法重复,应该防止惰性的地方立法重复、包容积极的地方立法重复。  相似文献   
992.
尤金.奥尼尔的戏剧《送冰的人来了》虽然是一部沉重的、虚无主义的悲剧,但又充满了嬉笑怒骂的喜剧色彩,表现出一种巴赫金所称颂的狂欢精神。狂欢使人们暂时摆脱了无所不在的秩序和外部世界的价值取向,在白日梦中顽强地生存下去。同时,《送冰的人来了》又是一部充满微观话语、社会杂语和他人话语的复调戏剧。  相似文献   
993.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的意识经验中,有一个"为我"的方面,即感受性的成分,这是认知意义的最初起源.为了探究认知意义的起源,我们必须扩展心智表征计算观念.脑一身体的神经系统不仅可以完成信息处理,在系统整体层面上,它还涌现出"为我"的感受性.因为感受性,智能体的认知行为获得了定向和意义;智能体的情感、情绪、意动不再是认知的无关因素,相反,在认知的意义中它们是根本的.基于这个扩展的表征观,可知言语思维不是一个单一流程,而是思维的生成和表达的统一.在言语思维过程中,存在三个矛盾,正是这三个矛盾构成了人类言语思维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94.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言谈语用规约之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不同民族的言谈语用规约差异常常是文化差异的映射.汉英文化差异决定了两种语言的语用规约差异,这种差异尤其体现在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中,如称呼语、招呼语与道别语、恭维语与道歉语等.对汉英言谈语用规约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995.
借助Panther & 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揭示修辞问句所实施的两种言语行为提问和陈述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修辞问句言语行为实施的场景模型,发现了提问和陈述两种行为间具有转喻关系,即提问可以通过突显修辞问句场景模型内的任一部分来转喻陈述.同时,这种转喻关系解释了为什么修辞问句的听话人能快速地解读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996.
言语交际中的说话者和听话者是一种话语角色,特定的说话者和听话者除了承担"话语角色"外,他在社会中的其他角色身份也会在言语交际中显现出来,形成交际角色。网络言语交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现象,本文讨论了在网络言语交际中交际角色的选择性特征、交际角色的作用以及交际角色的转换。透过网络言语交际的角色以及角色转换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日常的言语交际中的交际角色问题。  相似文献   
997.
美国文化中有关"沉默"的种族中心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观点给跨越两种文化的华裔美国人带来了心灵的冲击和阵痛。美国华裔女性同样曾经经历过,也正在经历着声音的政治,而这正是贯穿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的主题之一。为了追索自我身份的认同,她们通过写作挖掘历史,重塑历史,在各种强迫禁声的强大压力下最终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998.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语用学产生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美国语言哲学家Searle继承并发展了英国哲学家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AT),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SAT)。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探究诗歌隐喻,旨在揭示诗歌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力及诗歌隐喻哲学思想,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的优美。  相似文献   
999.
《白鲸》是梅尔维尔的海上悲剧传奇小说。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就是主体通过不断地变换地理位置,实现身体和精神上的改变,通过块茎方式,去除脸面性,形成无器官身体,创造差异。然后再不断生成,不断去疆域化,实现重复。这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实践过程。小说的解读印证了是块茎、去除脸面性和形成无器官身体使埃哈伯创造了差异自身,形成恶变;埃哈伯生成女人,生成动物和生成不可知,及其身体和精神上的去疆域化,是其通往未知领域的实践,藉此他重新发现并激发了体内变异的活力。对白鲸疯狂的报复最终将全船人引向了地狱。  相似文献   
1000.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