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许地山的"安乐"观将精神因素放在首位,对"安乐"的内涵有着独特的阐释,是他的悲剧意识与博爱思想之间的桥梁,在其人生哲学中占极为重要的位置,是理解他的人生哲学与整个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62.
许地山与川端康成都深受佛禅思想和老庄哲学的影响,都擅长描写爱情,表现女性美。但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又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创作个性,即空灵与悲美。  相似文献   
63.
许地山是现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独特、想象丰富,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而这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许地山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摄入。一方面,基督教"博爱""牺牲"等精神融入了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圣经》文学也从叙事模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启发了许地山的艺术表现;同时,为推动基督教与现世人生的融合,许地山亦对于基督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64.
现代中国学术界对印度民间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大体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其中贡献最大的是许地山、郑振铎和季羡林。许地山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翻译和介绍印度民间故事的梵文学者。郑振铎对印度文学有特殊关注,在研究中国俗文学发展史的时候经常以印度故事为参照,进行对比研究。季羡林在译介和研究印度民间文学方面著作更多,成就巨大,是该领域当之无愧的旗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