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1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81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出现了三大著名的政治思想流派,即马克思主义、胡适实用主义、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这三大流派的论争谱写着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同时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其在中国将向何处去的问题上进行了激列的争论,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代性、与时俱进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肯定其他...  相似文献   
102.
梁实秋与鲁迅之间的论争长达八年之久,《新月》月刊自始至终都是梁实秋表达观点的重要阵地。梁鲁论争双方以对文学属性的不同理解为基础,围绕文学的普遍人性与阶级特殊性"、少数"的天才论与"大多数"的大众性以及翻译等问题展开,其中虽不乏情绪宣泄的成分,但对于拓展文学理论的多元认识、提高文学批评实践的科学性和提升文学翻译的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下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3.
在中国历代文献中,贞女是一个重要类别。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政府的旌表、文人的宣扬等,诸种因素推动贞女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士人出于学术态度、政治立场和个人情感等各种复杂原因,参与关于贞女现象的争论。这场争论也体现了宋明理学与清代礼学之间的冲突与传承,对于人们理性审视贞女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东岳论丛》2016,(5):103-109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道路中,1936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但在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1936年发生了一系列看似不重要却影响深远的事件,如"两个口号"的论争,鲁迅的去世,"新启蒙"运动的展开,而这些事件,都曾对中国后来的文学和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在社会正义问题凸显的当代中国,从当代西方正义理论范式中寻求建构正义社会的基本元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罗尔斯等人分配正义观的解析得出,分配正义内在于权利平等自由,权利自由、过程平等是罗尔斯等人分配正义理论共同坚守的底线。分配正义理论范式之争本质上是自由、民主、平等、正义在政治基本价值体系中排序及其正义与善关系之争,争论背后的焦点则是对国家权力正当性的追问。  相似文献   
106.
清代乾嘉年间有几段著名的学术论争,其中之一就是段玉裁与顾广圻的论争。段、顾二人原本情谊笃厚、近于师生,但却在周代学制问题上发生分歧,往来笔伐以致决裂。本文试图通过对二人相交过程及论争详情进行梳理,寻找出段顾之争的原因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7.
石仲泉  王君琦 《学术界》2003,(5):118-124
20年前理论界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争的主要根由 ,是周扬同志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索》的报告引起的。尽管当时绝大多数听众和读者都一致称赞这是个有理论深度的好报告 ,但有关方面还是将这一学术论争作为政治问题对待了。今天对这类问题应当引以为鉴。在学术论争中 ,应切忌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切忌对学术论争作政治干预 ,反对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大批判”做法 ,不要以势压人、无限上纲、无情打击。也许有了 2 0年前那场争论的教训 ,此后 ,这样的政治干预少多了 ,这就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8.
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断冲击激发出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国思想界从洋务运动至五四时期先后提出“中体西用”和“西化”作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到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又以文化论争的形式出现,其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了以往。尽管这场论争存在着从文化层面探讨现代化理论而忽略其它层面等局限,但它所提出的“本位文化”、“全盘西化”以及直接用“现代化”一词表述的种种模式与理论,既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立的理论意义,又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9.
20世纪 3 0年代 ,以朱光潜、沈从文等为代表 ,后期京派作家和理论家们通过发起和参与一系列文艺论争 ,宣示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艺术理念 ,维护了其群体的“文学者”立场。  相似文献   
110.
陈水云 《求是学刊》2002,29(5):99-104
张惠言以微言大义说词 ,在近代引发了一场阐释文本意义的理论论争。谭献认为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 ,从理论上说接近于他所说的“作者未必然 ,读者何必不然” ,是主张把文本的解释权交给读者。严既澄、王国维则认为张惠言“语语笺其遥旨” ,“实皆比附陈言” ,特别是他以比兴寄托解读温庭筠更是“深文罗织”。谢章铤一方面批评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是“强作解事” ,另一方面以为皋文之说不可泥亦不可弃 ,他的主张是读者有自己阐释文本的权利 ,但也不能完全偏离作者的书写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