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27篇
丛书文集   343篇
理论方法论   34篇
综合类   681篇
社会学   10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正>复礼门位于颜庙第二进院归仁门之西,与东侧形制相同之克己门相对,取名《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句,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门建于五层石阶之上,单檐歇山式,阔三间,深二间,灰瓦盖顶,檐下彩绘斗拱,前后有八根朱漆木质明柱擎檐,门上悬红地金纹花边竖匾,上书"复礼门"。  相似文献   
32.
作为"闽学鼻祖"、"倡道东南"的二程弟子杨时,将《论语》视为圣学之正传,初步确立了儒家"道统"和《论语》在其中的核心经典地位。在《论语》诠释中,他非常重视求仁之学、性命之学和中庸之道的揭示和阐发。这些思想成为南宋早期道学的中心话语,不仅促进了洛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发展,而且也为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学术体系的诞生提供了学脉渊源。  相似文献   
33.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绝不亚于《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论语》的研究,有若干疑难问题需作深入探讨,包括《论语》的编著者、《论语》的真谛、《论语》的核心思想、《论语》的疑难句等;认为《论语》主要是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曾参的弟子们编纂而成,也包含了冉求、闵子骞的弟子编纂的一些内容;《论语》是一本政治哲学书,围绕着为人、为学、为政三位一体的内容展开;《论语》核心思想是"仁",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仁之体为内心修养,仁之用为"仁民爱物"。  相似文献   
34.
身正为范 《论语·子路篇》:"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只要自己的行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会遵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无论制定什么政策,部下也不会遵从.孔子的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是个基本的原则,而且这个原则是领导者必须牢记在心的.因为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部下的注意,领导者以端正的态度或行为出现在部下面前,会有效提振部下的士气,如此以来,组织的公关氛围就会融洽、和谐,出现蒸蒸日上的局面.  相似文献   
35.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乃有生命,江川湖海是水之大者。作为圣人兼智者的孔子,对水情有独钟。智者乐水,他在静水流深中看见智慧;吾与点也,他在暮春沂水中发现诗意;逝者如斯,盈科后进,他在逝水中发现时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以文化为寄托的生命在黄河边万念俱寂,他发现这是死亡之水;美哉水洋洋乎,吾不济之命也夫,此命运所不容己者,此是命运之水;乘桴浮于海,大海是向他允诺的敞开之域,然而,他只是一笑了之。"临流兴怀"是孔子涌现自我真实生命的方式之一,一个至情至性的孔子在江川湖海中现身,他即凡而圣,即圣而凡。  相似文献   
36.
书、壶     
县城一条小街镶嵌着一家小书店。店主是五十岁上下的和蔼老人。 店面虽然不大,书摆放的整整齐齐,大都是一些学生学习资料。 在店门前,有老人一手端着茶壶,一手翻着书,坐在躺椅上,一种悠然的韵味从时光中飘过。老人看得书只有固定的几本《孙子兵法》、《论语》和《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37.
明末清初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论语>被交流媒介--传教士逐步传往西方,因此,在早期的传播中,其最突出的诠释精神就是基督化倾向.后来,随着西方哲学家和汉学家对<论语>翻译与研究的深入,在其传播过程中又表现出另外两种比较突出的诠释精神,即怀疑精神和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38.
惠林 《社区》2013,(14):56-57
在北京香山脚下.有一座四海孔子书院。前段时间有机会在那里参加了一个读书会,会上很荣幸地聆听了钱逊老先生的演讲——如何读《论语》。钱逊老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对《论语》有很深的造诣,家学渊源深厚.父亲为国学大师钱穆。  相似文献   
39.
论语》的文本特点,给后人随意解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然而用公理化的方法去诠释《论语》,则可以看出很多解释都是误读。例如朱熹《论语集注》以“天理”取代“中庸”,以“忠君”取代“德政”,都是误读的典型。这就显示了公理化诠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0.
张雪梅 《晋阳学刊》2009,(4):128-129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男女爱情的问题,几乎没有哲学家讨论过,儒家讲仁爱,但只是在人伦道德层面上讨论,对于男女爱情则视为私事而认为不值得重视。”似乎我国古代的智者已超越了对爱情这一重要情感的体验,似乎他们不屑于对此进行思索和发表见解。然而这种认识显然颇有可商榷之处。在《论语》、《诗经》,乃至《孔子诗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先秦时期没有如今所指的“情爱”这个词,情爱现象及其关于情爱的思想却早已产生。在儒家思想的形成之初,孔子就对于爱情问题进行了观察并有过一系列论述。今天,我们有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孔子关于男女情爱的思想,但是他们往往对这个问题一笔带过,不作深入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