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08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119篇
管理学   2993篇
劳动科学   133篇
民族学   368篇
人才学   851篇
人口学   42篇
丛书文集   2582篇
理论方法论   713篇
综合类   8642篇
社会学   2488篇
统计学   360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365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772篇
  2014年   1471篇
  2013年   1295篇
  2012年   1372篇
  2011年   1543篇
  2010年   1310篇
  2009年   1627篇
  2008年   1669篇
  2007年   1156篇
  2006年   852篇
  2005年   800篇
  2004年   603篇
  2003年   580篇
  2002年   544篇
  2001年   460篇
  2000年   329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针对数字化技术对工业设计的巨大影响 ,提出了工业设计专业数字化设计类课程体系的框架和对一些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设想  相似文献   
32.
小小  欧罗巴 《社区》2002,(20):48-49
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为自身服务的,都能给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这里的几款充满灵性的多功能展示架就很具有现代设计的感觉。“自然——人——社会”为中心的造型设计,给生活创造出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33.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 ,概括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式特征及其内在价值取向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转型和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4.
不同的国家、民族 ,法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取向都各不相同 ,这就给不同的民族法文化打上了特定的印记。我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是其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法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从透视我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入手 ,阐述了由于道德取向而产生的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品格 ,分析了其产生的深层次背景 ,并就传统民族法文化的道德取向资源在现实社会中的利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5.
中国现、当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由“贡献你自己”而“牺牲你自己”而“发展你自己”,文学的价值走向也相应地经历了由二十年代末至共和国建立、由共和国建立至八十年代末、由八十年代末至世纪未的流变。中国现、当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及文学的价值走向是一个与近代流变过程有着某种相似而又并未因二十世纪的终结而完成的流变  相似文献   
36.
以上海宝钢技术经济发展公司为对象,根据公司对提升内部管理及业务流程规范化的要求,研究了公司建立ERP系统的定位及目标,提出应建立以钢材贸易和钢铁产品深加工为主业的ERP体系,实现流通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ERP的模式、流程设计及采购业务、库存业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7.
从四个方面评析了诺曼·福斯特建筑思想的特征,分析其建筑设计理念,从思想根源和创作实践上把他的作品与高技派区分开来,阐述其设计思想的主要精髓,即对技术工艺的偏爱,对环境,文化传统与生态平衡的重视。  相似文献   
38.
加入WTO后,中国便成了世界市场竞争中的一员,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加快发展期货市场极为必要.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来看,我国期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巨大差距.本文分析制约我国期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以期找出病因,为管理层对症下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通过回顾公众参与的形成 ,分析公众参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说明了城市设计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并通过国外和国内两方面的实例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城市设计中引入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从总原则与具体细节两个方面论述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基层民意机关的理论设计,并且指出这种设计具有两个显著特点:1.阶级性,2.欺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