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由于诉讼时效制度所内含的剥夺权利性格,本质上需要对其施加一定的约束,也即诉讼时效的法定性要求。目前立法与学界常以诉讼时效的公益性为基准看待诉讼时效的法定性,其态度主要有绝对禁止主义、相对禁止主义与允许变动主义。在我国的特别法律环境下,相对禁止主义具有可采性。  相似文献   
12.
赵昭 《理论界》2008,(11):86-87
《合同法》中对于无效合同是否受诉讼时效限制没有做出相应规定,司法实践中对此问题也是争论不休,本文从无效合同的确认是否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如何确定诉讼时效以及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产生的请求权与诉讼时效的适用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分析,有望对无效合同的处理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对外连带保证案件的法律适用,我国审判实践尚无统一的做法。本文以诉讼时效的法律适用为例,认为如果涉案保证经过审批的,其法律适用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未经审批的,则应以直接适用法为由适用我国内地法处理,而且,此种区分将导致在诉讼时效问题上法律适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汪根鹏  吴明江 《老友》2008,(9):32-32
我们在消费中,当权益受到侵害后,一般都会找商家交涉和理赔;若交涉未果,就会选择通过法律手段去维权。但有些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多因准备不足而费尽周折,有的还贻误了本可维权的时机。为了使损害的权益得到即时维护,笔者根据相关法规,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5.
为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提供一个抗辩机制,是著作权限制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协调作者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抗辩机制的主要内容有合理使用、法定许可、著作权的失效和诉讼时效过期等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必须受仲裁时效的制约,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时效寓于仲裁时效之中。《劳动法》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60日的规定太短,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延长劳动仲裁申请时效的期间,使之与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一致,即2年。  相似文献   
17.
法律设定非诉行政执行期限的目的是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行政非诉执行期限属于义务型期限,期限届满的法律后果是行政机关丧失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权利,逾期提出申请属于程序违法。程序违法的性质和非诉行政执行中权利主体与利益主体不一致,决定了行政机关不因逾期申请而免除执行生效行政决定的法律义务。非诉行政执行制度所指向的客体是公共利益,将"不予受理"作为行政机关逾期申请的法律后果,不仅没有对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机关起到任何惩罚效果,反而进一步损害了公共利益。为兼顾公共利益和惩罚行政机关程序违法行为,法院可以在受理行政机关逾期提出申请的同时,采取将行政机关逾期情况予以公告、向监察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等措施,构建将行政机关责任作为不利法律后果客体的制度设计,还能够一并解决行政机关在非诉行政执行期限届满后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不作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保证期间起算受若干因素的影响,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的,保证期间应自债权人就主债务人的财产执行终结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人无先诉抗辩权的,保证期间应自主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开始计算.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行使保证债务请求权的方式应受到限制,以克服保证期间与保证合同诉讼时效发生竞合的理论冲突.  相似文献   
19.
对“空中行走”楼梯”案终审判决的质疑,阐释了该案所涉及的若干法律问题,包括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与一般共有权之区别,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以及物上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问题等等,从而说明完善物权理论,加快制定物权法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1年7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权利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继续,在该项专利权有效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