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特别诉讼时效诉讼时效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时效期间上.我国在制定民法典时,应在借鉴《德国民法典》特别诉讼时效期间之立法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尽量简易的立法技术对特别诉讼时效期间设置精简性的规定,但该规定应当回应各种不同法律关系之要求.  相似文献   
102.
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的立法价值存在差异,仲裁时效涉及的公共利益范围较窄,更注重维护当事人意思自治。约定仲裁时效期间的性质不属于附期限的仲裁协议,而是当事人对相对权的处分,这表明约定仲裁时效期间并没有超越权利行使的合理范围。约定仲裁时效期间能够克服时效法定性的瑕疵,有利于推动仲裁的高效进行。应允许当事人在一定范围内约定较短或较长的时效期间。在较短时效期间届满后,当事人仍然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相似文献   
103.
我国民法对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对权利的保护。本文以诉讼时效的功能为核心,在已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4.
邓卢珊 《现代交际》2012,(12):52-53
诉讼时效制度是民商法中的一项最为基本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有效的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保障法律的公平和公正,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当义务人出于自愿的情况下不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情况,那么根据在法律上的意思自治原则和处分原则,在这样的前提下,人民法院不应该主动援引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这符合我国时效制度的根本目的,也顺应了时效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5.
保证期间是保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平衡保证关系各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和减轻保证人负担,明确保证人履行债务的期限来探讨保证期间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及学术观点对此进行了检讨与反思,并对以后完善保证期间性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6.
学界对诉讼时效功能的认识难以成立。诉讼时效功能的真谛是,既保护权利又维护事实秩序,通过对权利保护和事实秩序维持的调整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与安定。多长时间内保护权利,多长时间后维护事实秩序,取决于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安定。诉讼时效的功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和发展的。诉讼时效功能本质的揭示,为诉讼时效的期间等具体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完善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7.
一、域外法规定 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了抵押权等担保物权因一定的时间之经过而消灭。消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抵押权因除权判决而消灭;二是因除斥期间的经过而消灭。关于担保物权期间的立法,较典型的是德国和日本。 《德国民法典》第194条规定:“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请求权),因时效而消灭。”  相似文献   
108.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关于彩礼返还情形的规定仍有含混之处,在诉讼时效上应当进一步加以明确.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应当倒置,在给付人的诉讼地位上应当认定为当事人,将离婚诉讼与请求返还彩礼的诉讼分离.  相似文献   
109.
对继承权二年的普通诉讼时效,继承权二十年的最长诉讼时效,继承权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揭示继承权诉讼时效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0.
《老年人》2003,(7):42-43
问:我退休在即,与公司发生了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问题的争议,这属于劳动争议吗?我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答: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执行劳动法规,履行劳动合同以及其他劳动问题所发生的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纠纷。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是《劳动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都属于劳动争议。这里的“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