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46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133篇
管理学   231篇
劳动科学   28篇
民族学   338篇
人才学   3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213篇
理论方法论   430篇
综合类   14356篇
社会学   1502篇
统计学   29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357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343篇
  2016年   429篇
  2015年   643篇
  2014年   1411篇
  2013年   1218篇
  2012年   1551篇
  2011年   1829篇
  2010年   1668篇
  2009年   1581篇
  2008年   1546篇
  2007年   1314篇
  2006年   986篇
  2005年   895篇
  2004年   828篇
  2003年   696篇
  2002年   659篇
  2001年   541篇
  2000年   374篇
  1999年   198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0世纪 8 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特有的文学现象。它的文化意义、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等方面的价值 ,对当代诗歌产生过重大影响 ,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2.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趋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的主要障碍,由于对原语文化的不了解而造成的翻译失误随处可见。文化趋同增加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核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汉两种语言中民族物质化符号、民族意识化符号、民族地域化符号和民族社会化符号的可译度。  相似文献   
23.
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他的名和字中就可以略见一斑。王维字“摩洁”,如与名连读则为维摩洁,他的名和字取自《维摩洁经》中的“维摩洁居士。”据说他三十岁丧妻后,终生未续弦,也终生不食腥膻之物,他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间的别墅,生活更为优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  相似文献   
24.
第二语言的学习即第二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必须导入其反映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大学英语对学生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挖掘英语文化内涵的途径等三方面探讨了英语语言的学习与文化意识培养的关系及途径。  相似文献   
25.
在阿拉伯旅美诗人和作家中,纪伯伦受美国文学特别是惠特曼散文诗的影响较深。两人的文学创作在语言创新、韵律感、色彩运用、叛逆精神和神秘主义思考等方面极为相似,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共性,特别是近代以来东方文学对西方文学的接受。  相似文献   
26.
从分析林译《浮生六记》与马丁·路德的翻译细则的碰撞入手 ,指出了新世纪的中国译学应是求同性与存异性的统一 ,既要广泛地批判吸收世界各国的译学传统 ,同时又要积极保持并展示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与深度  相似文献   
27.
要达到对外宣传预期的目的 ,旅游、商贸对外宣传品的翻译必须正确、得体、一致。实例表明 ,常德市旅游、商贸对外宣传品的翻译在这些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因此 ,要提高翻译质量 ,除管理者高度重视外 ,译者要加强英、汉语功底的修养 ,培养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28.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有相似之外,又各具特色,而且这种异同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英语拟声词非常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动词拟声词。汉语拟声词比较接近所模拟的生物与非生物的声音,表达方式也比较直接、灵活。  相似文献   
29.
阐述了“信”、“达”、“雅” 之间的辩证关系。“信”是“达” 和“雅” 的基础。“达” 和“雅” 是“信” 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0.
以《荷塘月色》的英译文对原文中单个词语的翻译为例,阐释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翻译美学思想: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原文的意思、原文的历史文化;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这一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精通原文的精神内涵,精通原语和译语的历史文化才能译出千古传诵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