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0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25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苏辙佚文两篇《诗论》、《春秋论》,不见于《栾城集》、《后集》、《三集》及《应诏集》,亦不见于刘尚荣先生《苏辙佚著辑考》及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本所附《栾城集拾遗》,仅见于《三苏先生文粹》。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六四亦收此两篇,篇题分别作《诗说》、《春秋说》。本文校录《诗论》、《春秋论》两篇,并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疏证,一方面以苏证苏,彼此印证,转相发明,另一方面注其出处,揭示其学术背景和思想关联。这两篇佚文对于苏辙学术思想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2.
中、韩两国在诗话研究上已取得了可贵的学术成果。展望21世纪中韩诗论的发展,应着重以下研究工作:进一步研究诗话作品;加强诗论的比较研究;总体设计中韩诗论研究课题;用古代诗论指导当代诗论建设。  相似文献   
43.
宋人对词的喜欢促成了宋词的大盛,而词论却未能尽兴发展,词坛上明显地出现了创作与理论不甚谐调的反差现象.其原因由客观和主观两个因素构成.客观因素使二者的反差呈恒定状态,主观因素则促成了反差的不定状态,使反差距离时有缩小、时有拉大.正是这种反差才给宋词带来了发展生机,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4.
日本古代中世时期,歌论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诗话以诗赋格律为要建构起诗论,世阿弥演艺系统总结确立了日本能乐论。古代中世是日本文论形成、发展、确立的时期,此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渗透之下,日本文论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5.
鲁迅周作人由于他们共同的家庭文化教育背景及相似的留学经历 ,他们对艺术、诗歌的许多观点都非常接近 ,他们以一种开放的眼光 ,继承古典诗歌优秀传统 ,借鉴西方文艺思想 ,联系革命当时诗歌创作批评现状 ,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6.
王渔洋的神韵诗论影响极大,而其词论却相对淹而不彰,有论者以为王渔洋的神韵诗论形成在先,进而影响了其词论;而有人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笔者通过对王渔洋词论专著《花草蒙拾》成书时间和内容论点的考察,参以王渔洋扬州五年的文学活动,发现渔洋词论和诗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影响,二者共同推动了王渔洋神韵论的丰富和深化。  相似文献   
47.
方苞以古文名扬天下,世人皆言其不作诗,他自己亦多次提及自儿时即"绝意不为诗"。方苞"绝意不为诗"的根本原因是其父力戒方苞为诗。另外,相较于文而言,方苞诗才确实有限,诗作受到友人批评,他自己也意识到诗歌之难为。但事实上,方苞并非真的与诗歌绝缘,他时常写诗,只是少有留存而已,其从弟方世举的诗集中曾提及方苞作诗,足以明证。他有大量诗序,可见其诗歌观念。  相似文献   
48.
荀子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成就,构建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诗学理论。荀子规范了"诗言志"的概念内涵,剔除了其中的情感因素,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纳入这一理论中,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说发展到汉代儒家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他不仅提高了《诗经》的地位,而且将礼贯穿其中,认为学习《诗经》是为了认识并实践礼。荀子引《诗》主要是为其礼义学说服务,是先秦儒家将《诗经》政治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9.
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用跨文化的独特视角,借用中国古代诗论中的"兴观群怨"说去观照苗族诗歌。通过较为详尽的分类举证分析,证明了苗族各类诗歌同样具有"兴观群怨"的所有表达方式与全部功能。这对于包括苗族诗歌在内的苗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探索与进取,同时也以苗族诗歌研究的实证,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汉语诗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0.
诗的功用在于激励自我; 诗的生命缘于抒发真情; 诗的题材的选择, 形式技巧的运用取决于主体情感。这是曾卓诗论主体性最突出的表现,主体性高扬成为其诗论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