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建龙 《阴山学刊》2002,15(5):11-14
杨时以诚为核心,赋予诚意直心、忠信、自然随顺天道的内涵,反对私意,争胜急利之心以及权谋机巧,并将诚意上升为天道,以天道自然说明人道自然,其范围并未超出传统儒家论"诚"的框架.杨时的思想基点是儒家思想,他对佛的批评与认同都是从肯定儒家学说的意图出发的.杨时是儒家思想忠实的拥护者.  相似文献   
12.
儒家慎独思想内涵丰富。儒家慎独思想强调内向性思维,从自身意志出发加强主体道德修养与自律性,积极进行省察、内省与反思。网络伦理建设中借鉴儒家慎独思想,可解决价值观念偏移、不良道德行为和网络失范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惧独是传统儒家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其蕴涵着相当丰富而深邃的道德精神。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诠释传统惧独的道德精神,不仅能深入领悟惧独在古代道德实践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而且更能发掘惧独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慎独是道德修养方法与境界的统一,阐述了慎独是每个人都必须追求的境界和怎样达到这种境界。  相似文献   
16.
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宋明儒学家修养理论主要依据,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栋也此有较为独特的诠释,不仅丰富了儒家的修养理论,而且对于指导道德实践以及纠正泰州学派“越轨”人物的言行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加强师德建设,一是要贯彻落实<教师法>,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考评制度等;二是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靠自我修养铸师魂.只有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强制和慎独并用,师德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按照中国哲学的进路对其形上部分进行重新塑建,因而形成与西方形上学完全不同的体系;师门影响是其进行形上建构的理论源泉。徐复观的形上体系以"心"为本体,以"仁"为性格,以"德"为归宿,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对新儒学有独特的影响。心本体的建构主要通过慎独与道德实践的工夫修养而得,这是徐氏形上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致良知"是王阳明道德学说的一个核心范畴,挺立道德主体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伦理精神,意即"我"作为一个完满自足的道德主体,能够成就自身德性,并将"我"之"灵明"融入万事万物,使其浸染"我"之道德精神,纳万物入"我"之道德世界;秉持慎独之功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伦理特质,他尤为强调在"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域用力,主张通过"省察克治"、"破心中贼"、"存养夜气"等一系列内在工夫杜绝恶念、塑造新我;至达中庸之道是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伦理归宿,他特别注重"喜怒哀乐之未发"、"勿忘勿助"、"无适无莫"作为"致良知"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20.
程瑶田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前人多注重其训诂名物之学,而很少研究他的义理之学。程瑶田将《论学小记》置于《通艺录》之首,是非常看重这部著作的。《论学小记》以《大学》为讨论核心,全面重审了宋明理学中的主要理论问题。他将理理解为理则,将诚意当作性命之学的核心,特别强调精义之学,而反对执理之学。程氏心性学,是对戴震心性学的修正,并构成了他的《宗法小记》和《仪礼丧服文足征记》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