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刘古愚非常重视《大学》中"诚意"这一条目,在他的《大学古义》中,他以《大学》古本为依据,围绕"意为身心之本"、"诚意即是明明德"、"诚意则行之始基"三个命题分别阐释了"诚意"在修身实践中的基础地位、主要内涵和实践价值,体现出鲜明的心学特色。  相似文献   
9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有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认知教育、慎独教育、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言论和行为,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3.
对朱熹工夫论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1.简要梳理朱熹格物论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指出朱熹在建构其工夫理论时,对"二程"的工夫论述有取有舍,凸显出朱熹工夫论思想的独特立场;2.考察朱熹"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这一重要论述,分析其在何种理论企图之下,再三强调格物在《大学》工夫程序中的首要地位;3.分析伊川"察之于身"的格物论及其与朱熹"反身穷理"之命题的理论关联,在此,朱熹已意识到居敬与穷理应当是一种"互相发"的关系;4.朱熹所言"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不是两事"之说乃是其工夫论思想的终极之论,此论意味着格物与诚意既可两立又不可分离,但这种不可分离又不具有浑然合一性。朱熹若能坚持格物致知至诚意正心乃同属"明明德之事"的立场,则格物诚意不是两事的观点始能真正落实,由此可以建构起一套义理自足的儒学工夫论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94.
徐复观研究"诚意"思想,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意"如何在行为中发生作用。基于此,他将"诚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意自身的坚持,就是正其端绪;第二阶段由意的坚持贯彻于行为之上。但徐复观强调"意"的同时,并未忽略知识的作用,他明确提出"发展而为行为,便有赖于知识"。总体来看,徐复观对"诚意"的解释是在会通朱子与阳明思想上进行的,徐氏的解读,既强调道德理性安排知识,又兼顾知识为道德厘清对象,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向度。  相似文献   
95.
慎独:网络道德建设的理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长秋  徐婵娟  周彦 《船山学刊》2004,(2):182-184,188
一、网络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形成根源 人是网络的操作者,网络的魅力和破坏力均根源于人.而人又是有思想有行为的人,不同人的思想道德层次不同,其行为均会对网络系统及其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网络的发展又会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新的影响,发生价值观念偏移、不良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6.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
本文通过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工作的谈话 ,概括出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和涵义 ,继而进一步探讨了新闻真实的本源及重要性必要性 ,对党的历史上新闻失实及危害进行简单回顾及分析 ,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防止新闻失实的初步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98.
“慎独”作为古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对于今天而言,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改进党的作风的意义上讲“慎独”,实质上就是指党员干部加部党性锻炼,增强低制不正之风的免疫力的过程,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要加强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关键在于自觉地做到廉洁自律。  相似文献   
99.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因讲学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心性合一、体用不二是蕺山对以往理学及心学进行理论批判反省的方法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蕺山强调理气合一,道器合一,道心人心合一,理性气质合一,性情合一,未发与已发合  相似文献   
100.
沈小平 《中华魂》2008,(12):49-49
一位因收受贿赂五十余万元而锒铛入狱的贪官在剖析自己堕落的原因时说,在刚走上领导岗位时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但后来发现身边不少领导干部一边大肆收受贿赂,一边还照升不误时,自己慢慢地也就放松了思想防线.对送上门的钱物由最初的拒绝.发展到后来心安理得的"笑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