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0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5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9篇
人才学   3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763篇
理论方法论   274篇
综合类   3941篇
社会学   214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428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457篇
  2007年   391篇
  2006年   376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南都学坛》2018,(2):20-23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华夏民族传统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它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斋会",后来经过儒学孝悌和道学神论的不断修改完善,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道教采用"援佛入道"的方式,把"盂兰盆斋"和"中元地官赦罪"的故事结合起来,再加上人们望秋告成的习俗,逐步形成了七月十五中元节大众祭祖的民俗节日。中元节民俗活动在整个北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由朝廷寺院举行的大型"盆斋"祭祀活动转变为民间家庭祭祖的固定节日,让人们在这秋收之际不忘祖先恩惠。  相似文献   
83.
三境诗在审美价值建构上存在差异:物境诗以美、情境诗以情、理境诗以真为其审美价值建构核心。译者如果不能正确辨别原诗境界,英译时就会产生境界降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情境译为物境,理境译为物境,理境译为情境。文章对降位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三境诗追求含蓄内敛、实中藏虚的审美效果,故多使用具有多义性、模糊性、文化性的意象语言,以及隐喻、象征、暗示、典故等修辞手段,三者都会造成对原诗境界的遮蔽,进而造成英译境界降位。   相似文献   
84.
85.
《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是苏颂《前使辽诗》的一首。陈子彬注文说,潭州是今日之长沙,汉朝功臣靳歙庙是信武殿。但是辽国是宋朝北部邻邦,北宋使臣赴辽不可能经过潭州,更不可能去朝拜那里的靳歙庙。这与常理有违。并且,按照习惯,靳歙庙应该建在江陵,即今日之荆州,潭州就没有靳歙庙,更不会有信武殿。另从《宋朝事实》《宋会要辑稿》《开州志》等历史文献及原诗内容分析,《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是一首对"澶渊之盟"的颂歌,而"澶渊之盟"就签订于澶州。信武殿是宋仁宗于皇祐五年(1053年),为纪念其父真宗在景德元年(1004年)御驾亲征到澶州,战胜契丹,与之订立"澶渊之盟"的历史功绩,下诏建立于澶州的。因此,原诗题名中潭州实为澶州之误。  相似文献   
86.
新时期现代派诗歌为了抵制政治对诗歌的介入,重新回到真实的语言而减去诗歌中的政治因素,走向"纯诗",但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在保持现代主义技巧的同时又介入政治和社会,写出好的"杂诗",前苏联和东欧的经验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87.
僧人所作之诗即为僧诗,然其外延受作者、惯例、体式、内容等因素影响,变得十分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僧诗依据内容性质可分为世俗诗、劝诫诗、禅悦诗、颂古诗四类。与世俗文人诗相比,僧诗具有独特的审美取向,其质量好坏与作者的宗教修为程度有关,其诗风以平淡清空为主,其创作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表达方式也极为自由。二者大体分属于两大诗学系统。  相似文献   
88.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古今产生世界性影响并为中华民族提供丰富滋养的一系列作品时,特别标出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脉相连的六类诗系作品的集群。此中的每一集群都是时代历史的诗体形式与内容的集群,广集作家群体,深具表现特征,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意贯穿与绵远流延,每一集群对其当代与后世都是文化艺术的审美营养素与发展的推动力,在今天亦复如是。每一诗群的历史与文本均存在各自的特点,领略其独有意义,以见诗性文化的本体所在。  相似文献   
89.
《琼州学院学报》2017,(4):19-27
用韵是关联诗歌各句的重要枢纽,是诗词文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在诗词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之中,用韵多被视为形式层面,但它在诗词文学内容表现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用韵对诗词文学情感表达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韵的发音特征上,一般来说,开口度越大,表达情感的程度就越强烈;开口度就越小,表达情感的程度就相对弱一些。诗词文学用韵对情感的配合作用,适合于大部分作品,有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可以暂且认定是一种"亚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90.
赠答诗源于先秦时期,在汉代发展成熟,到了建安时期,由于社会、个人等因素,进入蔚然的勃兴时期。建安时期的赠答诗不仅在数目上有了客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建安赠答诗中,赠答主体在与赠答对象沟通思想感情的同时,抒发带有强烈主体色彩的个人感情,诗歌风格刚柔并济,呈现出慷慨悲凉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