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3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1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57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1054篇
社会学   83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0 毫秒
21.
张吉琳 《社科纵横》2006,21(1):115-116
言意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在经历了从先秦到魏晋由哲学思辨的发展逐渐进入到美学和文学理论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它对意境论的影响更为明显,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从对言意论的发展入手来探明这一理论对意境论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22.
从话题象似性角度谈英汉句型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言符号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性相似的现象。话题象似性是指:句子话题象似于思维起点。思维有个起始点,句子就有个出发点,即:话题。在教学中,可将英汉两语言的核心句型归纳为:话题+主语+谓语+宾语,易于理解,便于对比。话题象似性还要受语言形态和规则的约束,英汉两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导致了一个核心句型衍生出不同数量的句型,导致了两语言的话题和述题不完全对应的现象  相似文献   
23.
巴蜀地处盆地,四面环山,但巴蜀先民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努力开拓,冲破自然的束缚,向外发展.这种态度深深积淀在巴蜀人心底,逐渐形成了勇于开拓创新的巴蜀文化精神.明末巴蜀学者来知德不臣服和恪守权威、传统,提出"舍象不可以言《易》""格去其物欲"以及"文能载道,何害于文"的美学观点,以正人心和世风.这正是勇于开拓创新的巴蜀文化精神在来知德美学思想中的折射,也是巴蜀美学精神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24.
诗歌作为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形式,其语言文字只是表层现象。从认知视角来看,具有共同认知机制的象似性和隐喻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诗歌之中,并影响着诗歌中文字、意象、概念等的构建。基于Peirce的象似性理论及Lakoff等人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认知视角下象似性和隐喻性在建构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中的运作机制和功能。  相似文献   
25.
王长红 《中州学刊》2012,(2):132-136
南宋王应麟的易学研究与刘牧的图书易、邵雍的数理易和程朱的儒理易有很大差异,其由象数入手,将象数与人文价值视野融为一体,阐释了《周易》经、传中的处世哲学和治国理想,秉承了浙东学派的事功精神,寄历史反思于学术研究,形成了多样化的援史解易模式,将易学史上的参证史事易推向纵深。此外,王应麟注重散佚易学文献的收罗和整理,其开创的辑佚方法和基本原则对后世尤其是清代学者影响深远,推动了清代学术形态的嬗变,故被梁启超称为"清代考证学之先导"。  相似文献   
26.
王譞  杨潇 《现代交际》2012,(2):52-53
通常认为视觉是优势感觉通道,独立于其他感觉通道。本文主要回顾一些和这个观点冲突的最新研究,表明听觉和触觉可以强烈地改变视知觉,而且这种改变就发生在处理的早期阶段,甚至最早发生在初级视皮层。文章首先回顾表明其他通道可以调整视知觉的行为研究,接着讨论其他通道的刺激对视觉区活动的影响和所带来的交互作用。其次,讨论跨通道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视觉学习和视觉适应,其中涉及到大量跨通道效应对视觉学习影响的研究。最后,探讨执行这些跨通道交互作用的计算原则,回顾最新表明这种交互作用是遵循着统计上最优原则的研究。  相似文献   
27.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重视"象",但"象"大多依循程式,述而不作。因建筑之"象"既是视觉的社会建构之物,也是社会的视觉建构中介。"象"致力于成为生产"凝视"的欲望机器,而"象"的生成与传播又建基于由"礼"衍生的"数"、"位"、"文"。因此,它们分别担当了建筑凝视中的形塑机制、结构技术、话语背景角色。  相似文献   
28.
"制器尚象"是中国造物设计的传统的特色之一。中国宗教文化识别具有悠久传统特性和浓厚民族民间文化根源,它是各种视觉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从宗教文化与传播的角度探讨关于识别所承载的文化表述,有助于宗教文化识别,并将其更好的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29.
文章在大规模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字母词在文本中呈现的多样态语形及其历时变化进行描写,并探讨其背后的机制与动因。文章认为字母词使用多种标义手段造成文本中字母词呈现出多样态语形,标义手段的使用能够为字母词提示部分或全部语义信息,是解决语义理解困难的有效手段。对标义手段使用情况进行的历时考察表明,在“省力原则”的驱动下,标义手段的使用频率在总体上呈现出随字母词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趋势。文章还简要讨论了普通外来词使用标义手段的现象。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