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综合类   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谭恩美于1989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喜福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她的中国脸孔和她小说中的中国元素,她被称为是当代杰出的华裔美籍作家。然而,谭恩美却称她是一个"能自由地去享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美国作家。在此从两个方面探讨作为"美国作家"的谭恩美的本土文化意识是如何在她的成名小说中体现出来并影响中国元素的描写。  相似文献   
42.
神话—原型理论认为大母神是一切母亲形象的来源,这里的母亲具有本位和隐喻双重意义。《拯救溺水鱼》有丰富的大母神意象,其中幽灵之旅和探险之旅两条情节主线都融会于寻找母亲的主题。一方面,谭恩美通过血、乌罗伯洛斯、月亮等表征母亲的原型意象刻画叙述者寻找母亲的历程;另一方面,母亲也象征着华裔的精神家园,通过解读子宫洞、无名之地的原型意象,能体会出精神家园对华裔的意义,理解异质文化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3.
《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美国文坛新星谭恩美成名作《喜福会》的突出特色。基于独特的华裔妇女身份,作者既通过受封建传统文化压迫最为深重的、旧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撼人心弦地鞭斥了男性中心主义的残酷性,又通过生活于当代美国社会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揭露了男权文化网络的深邃性及其影响的长期性;并以新时代女性的乐观心态展现了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反抗的寻找主体性的历程;更在自己创造的文本中,有意识地解构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书写传统,显现出力图颠覆“菲勒斯”中心文化的理想光辉。  相似文献   
44.
运用语料库软件检索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考察“family”以及“Family words”在《接骨师之女》英语原文中的使用情况,进而验证该作品所蕴涵的浓厚的家族情结,梳理传统儒家家庭伦理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嬗变.华裔作家谭恩美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双重立场,在以西方视角反思中国儒家家庭伦理的同时,又以东方视角反观西方家庭伦理.通过融合中西方家庭伦理的精华,谭恩美在作品中成功地创造了梦想家园“育婴堂”,实现了华裔美国家庭伦理的理想构建.  相似文献   
45.
华裔美国文学的杰出代表谭恩美,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自从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被引入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谭恩美的研究持续不断,但是对谭氏作品的译本进行系统翻译研究的工作尚处于萌芽状态。目前还没有学者对谭氏作品的译介历程进行详细的梳理与评述的先例,本文拟对谭恩美作品在中国大陆包括台湾地区的译介及其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的回顾,包括考察译介数目、出版社、译者、译介特点及接受情况,勾勒谭恩美在中国的译介图谱,进而探究华裔美国文学翻译存在的问题,以期拓宽研究视界,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4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擅长在作品中融入丰富的中国意象,在赢得批评界好评和读者追捧的同时,却也被某些文化民族主义者贬斥为具有共谋性的异国情调,展示了根植于西方话语的东方刻板印象。以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为个案,从“借鬼发声”的女性书写和“东风西渐”的后殖民书写两个角度,探讨文本中充满东方魅力的中国意象,从而展示谭恩美的隐性创作策略——使歪曲的华裔形象得到纠正,使被忽略的族裔历史重现,使沉默的他者和处于双重边缘的“她”发出自己的声音,向主流文化挺进,从而颠覆西方话语,开创华裔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7.
非裔作家托妮.莫里森和华裔作家谭恩美,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作家同处于边缘地位,她们的作品描述了少数族裔的“母爱”主题,通过这种不寻常的母爱描写反映了西方新文化殖民霸权主义对美国少数族裔的心理侵略。  相似文献   
48.
200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的一期中国专辑中,刊登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到贵州省黎平县地扪侗寨所写的题为《时光边缘的村落》的文章,以24个页码的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一下子,这个原生态侗族村寨得以广为关注。"地扪"是侗语音译,直译为"泉水源源不断的水源头",意译为村寨发祥、  相似文献   
49.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是典型的杂合文本,最大的特征是其对异质性成分的保留。在后殖民理论视角下,从词汇、句子和文化三个层面对谭恩美作品中所显现出的杂合特征进行系统阐释,可以发现其作品对于冲击西方文化霸权、重构民族身份具有巨大作用,发掘其作品中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对探讨当下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0.
《拯救溺水之鱼》与以往谭恩美作品以美国华裔家庭为背景、以母女间的亲情关系为主题、以讲述过去为主的写作风格大相径庭,是其迈向新的创作方向的一次大胆尝试。《拯救溺水之鱼》寓意深刻,本文将着重分析其宗教主题。借助宗教,谭恩美探讨了对于爱与道德问题的认识以及对真理的感知,抒发了其呼唤超越种族与国界的“真善”以及“普世的友情”的最终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