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183篇
社会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42.
加缪在《鼠疫》的卷首写道:“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如果小说的存在本身就是要将生活从既定的现实中剥离,将生命从被囚禁的状态中解放,那么对它自身虚构的形式来说,生活、现实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在看似自由的小说世界里,作家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实际的生活与小说中的生活差别有多大?  相似文献   
43.
贾平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可分属于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女菩萨形象、缺少男性特征的男性形象及具有传统"巫觋"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几种人物的身上都映射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光,从而形成了作者心中带有稳定性的类象。  相似文献   
4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是呼应声最高的散文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口号,但是它的提出也受到很多质疑.在"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观的争论中,大多支持或批评者非此即彼,但9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表明,有必要客观地辨析这场论争中的是是非非.我们要看到"大散文"观对散文题材、审美境界片面求大及抹煞文体界限而陷入了理论的误区,不过,它的提出源于提升散文身份与地位的焦虑,又在客观上推动了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5.
书香碟影     
《现代妇女》2009,(11):56-56
作者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农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化大革命中,家庭遭受毁灭性摧残,沦为“可教子女”。1972年以偶然的机遇,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  相似文献   
46.
胡俊海 《东岳论丛》2000,21(4):128-131
新时期蓬勃发展的文学局势也终于带来了散文创作的日趋繁荣。散文中的个性显现展示出当代散文史上从未有过的个体生命的跃动与文体活力的勃发。放在文学历史发展的同一横断面上考察,贾平凹的风情民俗散文、余秋雨的文化反思散文、史铁生的生命体验散文、梁衡的政治哲理散文成为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自各独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7.
本文论述了贾平凹成为作家的重要原因和条件,揭示了作家贾平凹的特质。  相似文献   
48.
中国新时期小说的“魔幻叙事”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道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魔幻叙事对天人关系的神秘演绎、对精神自由的推崇彰显、对生死问题的审视思考,无不体现出道家文化的精神气韵。魔幻叙事对道家文化的呈现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魅力,也体现了新时期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感悟阐释和价值“重估”,彰显了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贾平凹的书法艺术对其散文创作产生了无形的塑化与熏染作用,其书艺精髓渗透到其散文境界、语言、结构诸方面,并由此酝酿出他近期散文质朴古雅的审美风格,帮助他实现了散文创作上的自我涅槃。  相似文献   
50.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神秘主义的色彩。作家的笔触由广袤的现实主义天地扩展到了未知的神秘主义天地,意味着本土文化意蕴的开掘和文学想象力空间的开拓。《山本》中的神秘主义书写是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中表达了万物有灵的朴素信念,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不过,神秘主义的过度书写容易造成对读者误导,削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宿命论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