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183篇
社会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浮躁》是贾平凹在自己三十六岁"新生"之前与过去告别的最后一部作品,文中对于三位女性的女性美的展现,各有千秋。本文通过对于文本的分析,进而挖掘贾平凹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心理。  相似文献   
82.
当代作家贾平凹叙写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古炉》面世之后,在文学界和普通的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包括一些争议。如何来阅读和评判这部作品,可谓是见仁见智。更为重要的,也许是这部作品所引发的对于当代文学及其美学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83.
整体上看,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本是纵欲主义欲望叙事的标本。他的写作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化欲望书写与世纪末欲望本体化叙述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对贾平凹90年代以来小说文本中纵欲主义欲望观的综合因素进行系统的考察,力图揭示贾平凹在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下逐渐走向焦虑、浮躁与沉沦的具体原因,对形成其欲望叙事的文化心理特征及精神症候作一深度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84.
贾平凹的序和后记,已经构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学景观。人们不仅可以从中窥探出贾平凹创作的心境,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追求与艺术思考。梳理贾平凹初登文坛到至今的小说创作历程,我们可以从其小说创作的“序言”和“后记”中,发现贾平凹小说创作心境的流变,即前后经历了从激越到平和的嬗变。  相似文献   
85.
陈颖 《经理人》2011,(7):80-81
今年3.15,贾平凹等50位知名作家联名斥责百度文库侵权,一时间,百度成为口诛笔伐的焦点。但在众多讨论中,人们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百度文库的模式导致了侵权不可避免。这也是一个新兴领域——文档分享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86.
张光茫 《社区》2011,(26):11-11
以前读贾平凹的《秦腔》《高兴》《古炉》,我总能够感觉到一个时代的命运。感觉到贾平凹的悲天悯人。如果说,小说中作家还能偷偷在书页的一角藏起来,那么散文无疑就将作家的整个心铺在纸面上,最见情怀。在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天气》中,我读到了贾平凹洞察“天气”的智慧。  相似文献   
87.
韩鲁华 《唐都学刊》1995,(2):13-16,27
本文从贾平凹、路遥的创作实际出发,对他们的创作心态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二人同属黄土型文化心态这一大的范畴,但是,在具体的创作文化心态构建上,又有着差别,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侧重点以及家庭环境与个人经历上的差别等.  相似文献   
88.
刘保昌 《江汉论坛》2005,6(12):122-126
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秦腔>,是继<废都>以后的一个新的高峰.它追求的新的文体表达方式是否成功?艺术成就上是否有新的提升?作出了哪些方面的重大突破,存在着哪些缺陷?泛文化写作对于文学而言是一种助力还是一种斫伤?意境的浑沌是否会造成写作主体的退隐?这些问题不仅关涉到贾平凹的个人创作,亦且是当下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贾平凹在<秦腔>中采用二元耦合的结构方式,这是由他近年来一直追求的浑沌表达所决定了的结果.从<浮躁>到<废都>再到<秦腔>,贾平凹完成了从凸显审美品格到审美缺席的转变,而<秦腔>中主体精神的迷失则直接影响了其小说所可能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89.
《暂坐》这部小说从空间转换、人物叙事以及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贾平凹的都市想象,隐含着作者独特的意识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小说在对时间、空间的描绘中体现出了贾平凹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独特位置,并从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现实主义的多样形态,这是研究贾平凹作品现实主义的有效通道.文章从《暂坐》这部小说入手,深入探讨贾平凹作品中的都市想象和现实主义,并对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0.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之间的界限已然不如从前那般泾渭分明,城市甚至逐渐取代了乡村的主体地位成为民族文化和审美空间的载体,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文学家们在告别乡村走向城市的这一过程中赋予城市以复杂而深邃的意象,并以自我的人生体验与文学思考将这一意象置于现代性的时空统一体中,建构出独特的空间话语。贾平凹的近作《暂坐》便是极具代表性的西京城市文本,作者以其自身独特的创作视野与现代主义意识,赋予了西京更加丰富的城市意象和空间话语。无论是作为生存状态瞭望口的城市意象,还是作为空间话语叙事场的公共场所,无不隐喻着人们在城市空间的生存镜像,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