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25篇 |
免费 | 393篇 |
国内免费 | 14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736篇 |
劳动科学 | 277篇 |
民族学 | 566篇 |
人才学 | 729篇 |
人口学 | 251篇 |
丛书文集 | 4285篇 |
理论方法论 | 990篇 |
综合类 | 10182篇 |
社会学 | 1910篇 |
统计学 | 13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5篇 |
2023年 | 378篇 |
2022年 | 435篇 |
2021年 | 463篇 |
2020年 | 422篇 |
2019年 | 498篇 |
2018年 | 200篇 |
2017年 | 346篇 |
2016年 | 485篇 |
2015年 | 766篇 |
2014年 | 1840篇 |
2013年 | 1297篇 |
2012年 | 1627篇 |
2011年 | 1844篇 |
2010年 | 1625篇 |
2009年 | 1749篇 |
2008年 | 2202篇 |
2007年 | 1552篇 |
2006年 | 1309篇 |
2005年 | 1276篇 |
2004年 | 1009篇 |
2003年 | 945篇 |
2002年 | 780篇 |
2001年 | 733篇 |
2000年 | 508篇 |
1999年 | 259篇 |
1998年 | 166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95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4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政治资源:政治发展的内在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4(5):65-69
政治资源是政治现代化启动和推进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发展不仅是一个消耗政治资源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资源配置的过程;政治资源的配置影响政治稳定,往往形成不同的政治形态。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72.
一般认为,社会性、工具性、系统性、全民性是语言的属性,其中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资源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表明.语言具有再生性、共有性、转移性、可利用性、价值性和守恒性等特点.这些特征是一般资源的共性特征.所以资源性也是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研究的资源学视角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73.
本文基于钢铁企业的特征,建立了适合评价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对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论并得出结论.然后分析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对我国钢铁企业提高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无锡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无锡“吴文化”的渊源与发展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若以吴语的流传范围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吴文化就是指吴地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即是吴人的文明。其核心是指吴地人的精神风貌、观念意识、心理态势和人格风范以及价值观念、传统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75.
76.
77.
78.
赵贺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Z1)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十四大确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必然更加激烈。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以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农业首当其冲。中国和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农业大省,如何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支持和发展衣业,特别是保护和合理使用农业之本的土地资源,是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分析了我省我国存在着人口剧增和耕地锐减的尖锐矛盾,指出必须把缓解这个矛盾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并就如何发挥农业基础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9.
严军舫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5)
本文主要从协同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资源、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协同统一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0.
郭辉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7(4):44-44
当今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念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一次性教育”逐渐让位于“连续性教育或不间断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