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4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128篇
管理学   200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242篇
人才学   142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788篇
理论方法论   414篇
综合类   6641篇
社会学   643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705篇
  2013年   615篇
  2012年   757篇
  2011年   798篇
  2010年   767篇
  2009年   713篇
  2008年   771篇
  2007年   628篇
  2006年   562篇
  2005年   542篇
  2004年   413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跨文化意识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且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是国内对于跨文化意识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散乱的状态。为了对跨文化意识形成一个更为准确的理解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从跨文化意识的概念解析、模型构建和培养策略方面进行探究。文章分析认为跨文化意识应该定义为个人对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此定义出发建立了一个动静结合的模型以阐明其内涵;最后明确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途径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13.
主持人寄语21世纪外国文学依然用艺术方式追寻与审视历史进程、表达思想,其中美学和政治争论的中心常常又是语言跟世界的关系。作家们大都在感悟人类文明智慧的同时,对这一文明本身又抱有矛盾的态度,或加以正面表现,或加以拒斥反省。由于身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他们在叙事视角、审美追求、呈现方式和行文品格上又各有千秋,但都不同程度地积极回应、参与或批判全球化进程,并在对20世纪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展现人类新的自我与心路历程。作家们通过绘制、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于民间故事的研究,可以从故事讲述人,故事听众和故事文本三方面入手。目前学界已经开始重视对故事讲述人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对故事听众即接受者的研究还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对故事文本的研究也相当薄弱。本文拟借鉴国内外现代叙事学成果,以故事文本为对象,从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叙述句式和叙事风格方面,对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代表性极强的作品《巧女的故事》中的故事做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微信公众号的广泛使用带动了一批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公众号的迅猛发展。这些公众号或以塑造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为标签,或冠以提升女性幸福指数之名义,围绕女性情感、生活、工作等话题,大多用犀利尖酸的文风吸引了大量粉丝。然而,这些女性主义公众号的根本目的是否在于推动两性平等,谋求女性解放?通过分析这一类公众号所推送文本的立场、主题和语言,可发现其看似倡导现代女性反叛传统,实际却是在父权凝视下,矮化女性形象、固化刻板印象,在事实上是对女性行为的规训。这类公众号利用“她经济”消费性别符号,利用“眼球经济”转卖注意力,达到公众号自身增值、获得资本利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及文化差异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出发,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熟悉东西方文化差异 ,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从异域文化的历史发生层面、系统发生层面和现实发生层面来展示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层面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从叙事艺术视界来看 ,这部小说特定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事方法分别寓含了一统观念、整合意识、理性色调、崇正观念 ,其本色的叙事方式和淡雅的艺术特色昭示了故事文本的叙事美学价值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