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34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竺柏岳 《中华魂》2014,(18):57-57
对于宇宙天体特别是对太阳月亮和地球自身的认识,人类从蒙昧到科学,日臻进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就有所探索。屈原在《天问》里曾提出大胆怀疑:"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夜光何德,死则育生?"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更形象地提出了"地圆说"的艺术想象。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初调任京城(杭州)提举佑神观。  相似文献   
92.
江郎山游记     
斯菊林 《中华魂》2013,(24):52-53
记得1963年阅读杭州大学夏承焘教授的专著《辛弃疾》,书中说到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受朝廷投降派打击后,晚年定居江西上饶,与浙江永康爱国诗人陈亮互有走访谈心,途中顺便登江郎山观赏奇景.  相似文献   
93.
南宋辛派词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南宋辛派词人登上词坛,其不同于传统词人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式就引起了同时代及后世的关注.20世纪以前,对"辛派"的评论主要以词话、词序及词跋的形式出现,在肯定其独树一帜的同时,多数论者对其"豪而不婉""放而不敛"的弊病予以批评,忽视了辛派在反映现实、解放词体方面的贡献.20世纪以来,更多学者充分肯定了辛派提高词品及其散文化笔法的意义,研究趋于更加全面和客观.  相似文献   
94.
王艳芳 《兰州学刊》2008,(7):185-186
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经历有别,加之其艺术追求的差异,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自然风格迥异。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95.
在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悲愤凄怨、怀才不遇的形象出现。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便是这些文人中一个突出的典型。本文试以辛弃疾的创作和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及其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古今文人的心理差异及其对当今知识分子如何立身处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
12世纪下半叶,中国词坛名家辈出,辛弃疾更是以辛词内容的博大精深,风格的豪迈狂放,以及强烈的浪漫情怀,将豪放派词推向了极致。然而,与辛词比较,辛诗则鲜少受关注,作为辛弃疾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辛诗必然反映其一定的创作思想和内在的心灵世界,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97.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依据,从译诗语言、译诗形式、译诗词语、附翻译角度,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及英译本为文本素材,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对辛词英译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98.
比兴是中国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词初无比兴之义,至苏轼始不自觉地引入词中。靖康之难后,比兴成为南宋词作中最普遍的表现手法。其中,辛弃疾有意识地将比兴手法引入词中,以抒写家国之思,使词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姜夔则使比兴手法的运用浑化无迹。于是,比兴遂成功地由诗的王国进入词的王国,并成为词王国的主宰。  相似文献   
99.
南宋词人辛弃疾说:“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载屋行。”老鹤翱翔于长空,不为今夜投宿操心;蜗牛多虑,载屋行走,活得太累。然而,人毕竟不是老鹤,没有翅膀,想“高飞”就要借助于多学习、多见世面。  相似文献   
100.
辛弃疾的怀古词,无论是在对与"古"相连的链接点的拓展上,还是在由"古"触发的感悟内涵的深刻性以及审美情趣上,都一改花间怀古词调女性化、柔艳化为豪士化、悲慨化,做到了在史事的吟咏中折射出冷峻的现实、寄托深沉的抱负,将史事、情志和现实结合得十分完美,体现出了最鲜明的南宋怀古词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