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自称是"乡下人"的沈从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算得上一个风格独特的文人。他执著追求与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理想人生形态,抒发了他对湘西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沈从文的这类小说被称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边城蒙古帮     
宋馥李 《东西南北》2013,(14):66-67
二连浩特交通便利,货物也比较全,蒙古国所需要的各种商品都可以在二连浩特采购到。很多像多希巴特尔一样的蒙古商人们,将中国的建材和服装鞋帽源源不断地输入蒙古。  相似文献   
13.
从性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沈从文生平事迹、《水云》《老伴》等创作谈、散文作品及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剖析,就可以发现:《边城》情感机制的形成,是由生活中三个"偶然"(作家所指称的年轻姑娘)引起作家的"性幻想",并引起其"性记忆",从而生成和坠入"乡下女孩子"即线铺女"那种纷乱情感";从而确认这部小说创作的一个隐秘的、深层的心理动因,是关于作家青少年时代爱情生活的一个深刻记忆。  相似文献   
14.
《边城》:两种文化景观中的人生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是独特的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著名作家 ,中篇小说《边城》便寄托着他的文化品格和人生理想。笔者认为其作品《边城》展示的是阿波罗式的文化景观和浮士德式的文化景观中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 ,前者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种自在、自由、自然状态的生活 ,后者是一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种以矛盾、冲突、对抗为主体的生活。显然 ,沈从文心向往之的是前者 ,极力拒斥贬抑的是后者 ,作品通过两者的对照 ,揭示了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 ,建构理想的人生形式 ,改造国民性 ,重塑民族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湘西的清晨.大雾还未散去.吉首火车站广场边就有一位老妇人,推着一辆破旧的板车,操着浓重的乡音,向来往的旅客打听有没有要拉的货物和行李。老人满脸沧桑,又黑又瘦,衣衫单薄。二十多分钟后,她终于帮一对做蔬菜生意的中年夫妇拉了一车货。老人把一根磨得发亮的车绳套在肩上,弯腰弓背,低着头.  相似文献   
16.
边城走来的文学大师 边城是一座位于湘西的边远小城,因为一部小说而闻名,作者沈从文在《边城》里营造的浪漫气息感染了无数中外读者。他也因此从边城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7.
边城》与"五四"以后占主流地位的社会剖析小说有着深层次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多源自作家思维方式的不同。沈从文更多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他很大程度上拒绝了西方小说因果的和逻辑的模式,而采用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注重感受和直觉体验的模式。《边城》将人与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都置于同一个平面之上,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湘西风俗画,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是关于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是一种在对环境负责的精神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湘西世界,其中的自然和人性之美达到了极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边城》体现了美好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是沈从文对现世生态的担忧和对美好生态的期望。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社会--那片"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边城>的悲剧是人类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惑冲突的悲剧,预示了人类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车耳 《中外书摘》2009,(5):95-95
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之际,海内外多有读人文科目的学子以评论某部图书为毕业论文而登科入第的,有如此时陡然走红的沈从文《边城》、钱钟书《围城》、《管锥篇》等。用好书选为论文命题,躬逢其盛,亦不失是一着好棋。文为时而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