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81.
沈从文《边城》构建了一个有形的可视空间和心灵意义层面的无形的模态空间。在描写自然山水和人物时呈现出的和谐的"丫"或"三"型空间结构之有形空间中,浸透着作家有关人性、文明以及社会人生的悲剧意识,由此而展现出一个深层次的悲剧式的审美空间,并超越历史凝成永恒的审美理想和经典印象。  相似文献   
182.
沈从文成长于不受现代文明侵袭的美丽的湘西世界,朴素乃至坚定的生态意识亦根于湘西的童年时期,沉淀在沈从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血脉之中。面对湘西即将承受的现代文明的洗礼和不能承受的日趋严峻的生态情势,沈从文以诚挚的生命情怀和开放的生态意识,正视湘西在现代文明语境中接近极限的"成长"现实,关注湘西生态,尊重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立场。沈从文在30年代主流文学之外,立足生态哲学的意识,以《边城》而勇敢承担起关注湘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推动社会最终和谐发展的人文使命,将文学与自然联系在一起,预言式的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3.
在《边城》和《瓦尔登湖》中,沈从文和梭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水气氤氲的世界。在这里,水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也是作家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是其作品的灵魂。因此,探究作家创作同水的关系以及他们笔下水的意象与表现,是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4.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湘西系列文学的扛鼎之作 ,是一部典型的“乡土文学”。作者把自己的故乡湘西所拥有的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民俗、真挚的人情挥写得自然流畅 ,留给读者的是一曲不尽的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田园牧歌。因此也代表着沈从文先生独特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5.
张皓 《民族论坛》2005,(6):F002-F003
花垣县是全国县域经济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强县之一,综合排名第27位。花垣因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而让人神往,花垣更因共和国第五任总理朱镕基曾经求学于此而驰名神州,如今,由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题写校名的“边城高级中学”即将落成,再次牵动人们的眼光。  相似文献   
186.
本文拟从舍伍德·安德森和沈从文两位作家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及表现主题对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与《边城》进行比较,指出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这个重大的历史转型期,工业现代化给乡镇居民带来的孤独、困惑与异化。由此可知,尽管其文化背景、创作手法、技巧相去甚远,但由于同处乡村城市化进程这一大背景,因而所揭示的主题相似。  相似文献   
187.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中理想的“湘西世界”,以其“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自然之美和“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人性之美以及“安其居、乐其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和生态美。  相似文献   
188.
沈从文的《边城》以独特的审美视域和抒情笔调,展现了清新幽美的自然环境,和谐淳朴的乡土生活,善良美好的人情人性。这一牧歌式的文体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边城》结局突然脱离了牧歌的主旋律,急转直下奏出“死亡”气息浓厚的挽歌,落差形成了强烈的叙事张力,造成审美的陌生化效果。悲剧结局的原因既有乡村女性难以摆脱的宿命阴影,也折射出沈从文复杂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