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5篇
社会学   19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通过充满"爱"与"美"的边城风貌,寄托了他"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理想和美学追求。平凡的故事情节当中,表现出的却是一番具有东方神韵的诗意之美。本文旨在探讨该部作品美的具体体现,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湘西少女之美、哀婉凄凉的悲剧美三个角度,感受其中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2.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63.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将诗的意境和悲剧意蕴结合得最完美的作品。作为一个诗一样美丽的境界,它能够引起读者们无限的神往,由神往而产生沉醉的审美反应;作为一部富有悲剧意蕴的作品,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于人类命运的悲悯之情,并由悲悯而产生净化的审美体验。而沉醉与净化是两种高峰性的审美体验,又进一步证明了《边城》确实是一部美学意蕴异常丰厚的作品。  相似文献   
64.
概览70年来有关《边城》研究的论文、论述,其兴奋的视阈可归纳为牧歌-乡情说、悲剧说、象征说与文化-历史批评等三种类型。研究者认为,一部《边城》,牧歌--乡情是主调,主调下演绎着一幕悲剧。整个小说有浓重、深刻、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这方面用文化-历史批评的方法来审视,就看得尤为清楚。  相似文献   
65.
沈从文的《边城》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吸引着无数读者的目光 ,美丽的风景、美妙的风俗、美好的人组合出了一个充满诗意、人情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但如果只迷于表象 ,疏于内涵 ,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因此除了领略桃花源的自然美 ,更应该体会作品背后的人情美以及深蕴其中的作者改造民族精神品德的愿望  相似文献   
66.
边城》在表层叙事结构之下潜隐着深层叙事结构。文章通过探讨其深层结构 ,提出它是一部关于生命的成长和消亡过程的小说的观点。这里所谓的生命过程 ,不仅指人的个体的生命经历 ,也隐喻了一个民族生命的历史。文章还分析了死亡事件在深层叙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进而初步说明了这部小说的悲剧色彩常常被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7.
概览七十年来域外学者有关《边城》研究的论文、论述,其兴奋的视阈可归纳为牧歌--中国人形象说、悲剧--命运说、象征--原形说三种类型。域外学者认为,一部《边城》是“人情风俗画卷”中的“完璧”,写出了“无垢纯真的中国人”的形象;“爱的神曲终成一曲让人忧伤的挽歌”;一部《边城》充满着复杂的象征意义,《边城》中的“‘死亡与再生’,是作为原型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68.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突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翻译研究,尤其是其英译研究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显然,这不符合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趋势。因此,对《边城》英译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阐发关于英译研究的若干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9.
《东岳论丛》2018,(3):143-148
沈从文通过小说《边城》,在一个自然无为的空间里展现了纯美的道德人性,他试图通过剔除人性之"恶"去重塑人性之"美",排斥病态"都市"且回归精神"原乡"。这种披着道家"虚静无为"的外衣,其实质却是张扬儒家"人和"思想的乌托邦理想,使《边城》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彻底摆脱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话语,最终只能是一曲沈从文哀叹传统被现代逐渐消解的生命挽歌。  相似文献   
70.
文学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副文本的引入成为研究文学内部与外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探寻文本本身也具有开拓性与丰富性。沈从文的《边城》作为其代表之作,引领我们进入独特的湘西世界,在文本的创作及发表过程中,围绕《边城》文本周边的副文本组成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料,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阐释意义及史料价值。文章就将从《边城》的新旧题记、题识五种以及注释和标题等副文本来具体论述《边城》为我们呈现出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