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古代边塞诗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经历了由模拟到表现 ,又发展到再现的三种表现手法的嬗变 ,从而呈现出特点鲜明的三重艺术境界。边塞诗的三重境界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边塞诗创作的三种审美境界 ,而且标示出了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诗佛"王维不仅是个歌咏田园山水、寂处礼佛的居士,也是盛唐气象下边塞诗的积极歌者。他的边塞诗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情调与宏大壮伟的气势,彰显着尚武精神,表现出慷慨激昂、昂扬向上的风貌,本文就尚武精神在其边塞诗歌的体现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3.
袁淑拟古诗遒劲纵横,力追建安,上承陆机、谢灵运,下启江淹、李白等,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巨大,尽管历来对其评价各有轩轾,但在汉魏六朝诗史上仍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岑参的西部诗歌真实地再现了祖国西部奇丽的风光、淳朴的人情,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本文在对岑参西部风情诗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拟对岑参及以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人做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孙永兴 《理论界》2007,(2):207-208
借鉴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的对比法,以求异的思维方式探析高适、岑参边塞诗风:二者各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调,分别呈现了沉雄——奇逸、主理——主景、悲慨——豪壮、浑实——迥拔、朴厚——偿奇相映成辉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6.
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株奇葩 ,历来备受人们青睐。它在唐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衰落乃至日渐沉寂的过程。人们对边塞诗的关注 ,往往着眼于初唐、盛唐和中唐时期 ,留连于盛唐明郎壮大的气势和中唐哀怨幽婉的意蕴 ,而对边塞诗在晚唐的回响、余韵乃至沉寂的原因却大多忽略或漠视。其实 ,晚唐边塞诗在衰落和消亡的过程中 ,也留下了它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意象空间 ,是一个人文地理空间 ,也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意义的空间。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中所蕴含的意象为材料 ,探讨唐人意象对西北地区这一“诗性空间”的感觉特征 ,即战争残酷、环境寒苦、戍卒痛苦的文化空间。然后梳理出意象分野现象 ,即存在着陇头、长城、焉支山、凉州和玉门关等意象区域。它们虽然同是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之下所产生的副产品 ,但地域分野形成的原因和寄托的情思却各有不同。文中对其形成原因给予了历史文化地理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社会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发展,唐代边塞诗诸多意象的意蕴也不断丰富。唐代边塞诗中除了山、关、陇、沙漠等地理意象,雪、风、云、秋等天气意象,旗、刀、剑、鼓、笛等特定的人文意象外,值得关注的是月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体意象。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唐代边塞诗不仅仅是战争场面和边塞风光的单纯描写,也不仅仅是少年意气式的建功立业热情或离情别绪之表达,而是因月亮特有的形、色、光、质和丰富的文化意蕴,通过与其他意象结合,更好地展现了战争及战争中人心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还有深厚的思想意义,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认为岑参的边塞诗是中国“最早的西部诗歌”,盛唐时期只有“少数边塞诗人确有短期边地生活经验”,“多数诗人”的边塞诗只是“使事用典,借题发挥”。本文列举事实,证明不少诗人写作西部诗歌都早于岑参;盛唐时期文士出塞人数众多,乃是一种时代风尚;诗人们的边塞诗大多具有具体生活基础,而非“虚拟想像”。本文还进一步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征作了新的探究,纠正了这方面的一些不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