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在唐代诗人笔下,“绝域”意象通常指漠北、西域、岭南、辽东等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边远地带。作为唐代诗人以中原地理、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体系观照并重构唐代边塞地理环境的必然产物,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是唐代中原诗人在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过程中被典型化的符号象征,指示着那些距离中央统治中心区悬远、经济落后、文化习俗与中原汉族文化明显不同的边疆地区,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地理景观与诗歌意象的精神文化符号,是唐代中原诗人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对“塞”外的恐惧感、逃避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32.
初盛唐时期的东北边塞诗创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为代表;第二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第三阶段以高适为代表。东北边塞诗具有丰富的内容,情感基调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将陈子昂、高适的东北边塞诗与开元、天宝时期的西北边塞诗相对照,会发现前者写边疆负面现象较多,情绪不及西北边塞诗高昂。这种差异,只有统观唐代武后至玄宗后期从国家西陲到东北的总体边疆形势、民族关系态势以及朝廷的应对策略.将相关诗歌置于初盛唐时期总体民族关系态势影响下的各战区实际状况之中,方可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3.
正历史悠久的河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历史的长河中、时间的隧道中,拣选出"河北影响中国的100件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过去悠久的岁月之中,河北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事情何止一百。经过著者披沙拣金的辛勤耕耘,《河北影响中国的100件事》赫然问世。河北如何影响中国?河北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这些问题,《河北影响中国的100件事》用详  相似文献   
34.
35.
姚皓华 《东岳论丛》2005,26(4):83-89
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大历十才子”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大历十才子”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大历十才子”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相似文献   
36.
清代诗人方希孟曾两次入疆,并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在方希孟的边塞诗中,可以窥见诗人在疆时的复杂心境,以此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7.
“新边塞诗”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新诗"、"新边塞诗"和"西部诗歌"相互混淆,泛化且淡化了重点和特征,使得读者和作者都难以认知把握"新边塞诗";宏观视角、"大我胸襟"的主流性或意识形态性,也使得"新边塞诗"的景观和情思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制约着后来诗人的跟进和发挥;"新边塞诗"的书写内涵和书写方式,又与后起的诗歌潮流相悖,最终也就后继无人。这是"新边塞诗"淡出诗坛的根源,也是应该记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8.
本文对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马意象进行了论述.探讨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马意象在边塞诗中的具体涵义进行了概括,简析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9.
北朝民歌于齐梁之际传入南方,大多语言质朴铿锵,格调粗犷豪迈,气势苍凉慷慨,最能代表北朝文学特色,其悲怆劲健的气质为南朝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南朝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北朝民歌的贞刚气质与南朝诗歌的清绮文采相结合,为唐诗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深远。北朝民歌数量虽少,但是作为一种关键的营养成分,它渗透在唐诗乃至唐代文学的方方面面。北朝民歌对唐诗的贡献,不仅是语言上的借鉴和意象母题上的提供,更重要的是气质上的熏染。北朝民歌与唐代边塞诗从内在心理、美学风貌到思维模式,全都有承递的轨迹可寻。正是因为有了梁陈诗人向北朝乐府民歌这样的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才逐步走向了唐诗特别是盛唐诗那样"文质彬彬,尽美尽善"的高度。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