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绿风"诗卷是1980年代较有影响力的诗歌刊物《绿风》的前身,其在大力推动新边塞诗发展,为我国当代新诗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同时,也积极介入当代诗坛,刊发了一些朦胧诗人作品,在80年代西部诗刊与内地诗坛接轨和推动独立成刊后的《绿风》诗刊走向文坛中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2.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是一首长达万言的纪行诗,也是一首描写从灌县到松潘茶马古道上边地民族风情、边塞风物、自然景观的鸿篇巨制。它的内容题材堪称我国古典诗歌史上最后的边塞长诗。从边塞诗的构成要件如诗人董湘琴其人、文人入幕传统、平定边民暴乱历史,都可追溯到边塞诗的踪影。  相似文献   
53.
"卢龙"、"榆关"等冀东地名在唐诗中频繁出现,并成为边塞、边地的象征,或与衡阳、潇湘等南方地名并称,作为北方极其僻远之地的代表,构成古典诗文中极具典型意义的地理意象群。对相关地名的实际地理位置进行辨析,揭示冀东地理意象群在唐诗中的典型意义,并对此意象群在唐诗中形成的原因、在后世诗文中的应用等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意涵以及进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旅游文化资源的整理具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54.
唐朝包容,汉音胡乐中外文化交响共融,唐朝激扬,士人争去边塞建功立业,如此,就产生了边塞诗中独张一帜的音乐诗。这些音乐诗或描绘边塞征战场面,表现战斗的气势和护国卫家的思想;或表达浓重的反战情绪,抒写思乡之情和闺怨之念;或描摹边地风光,记录边地人情,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在泱泱唐诗大国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55.
长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贯中国北方,东西相距长达一万余里,因此又称为万里长城。自春秋以来,除了汉民族建立的各王朝修筑长城外,中国其他各民族建立的北魏、北齐、北周、辽国、金国、元朝等也都修过长城。长城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沿线险要或者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此外,还在沿线设置了烽火台,如果有军情,用以报警。在唐代边塞诗中,“长城”是重要意象,本文将举例分析中晚唐时期边塞诗中长城的美学意境,希望能为诗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和亲作为唐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当时人的生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直接促进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吟咏和亲女子的诗歌在唐代和亲类边塞诗中占有重要比重,其中咏当朝公主和咏汉代和亲女子王昭君的诗歌尤其值得关注,这些诗歌为唐代边塞诗注入了一种新的格调,使边塞诗在刚健慷慨的主流之外,又增加了庄雅端肃的庙堂气和幽怨苦恨的宫怨气.  相似文献   
57.
明代边防诗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从内容上,可分为反映北部边防的边塞诗和反映东南沿海的海防诗。两者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上承唐边塞诗,具有悲凉慷慨、婉转缠绵的特色;后者则自开新境,具有清新流丽、愤激颓放的特色。  相似文献   
58.
杨素是隋代的一个重要人物,军事上,他曾战绩显赫;政治上,他曾叱咤风云;诗歌创作上,数量不多且多为赠薛诗,但言之有物而感情深挚;诗歌重乎气质的同时,注意吸收南诗艺术技巧上的优点,主导风格是雄深雅健.其诗歌创作成就较高,反映出了隋代南北诗风融合的趋势,给自六朝以来浮靡诗风的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体现了隋代文学特别是隋代前期文学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59.
试论萨都刺的边塞诗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萨都刺“别开生面”的边塞诗歌,与诗人生活的时代、地理与社会环境,以及族别、家世和履历诸背景材料密切相关。诗人从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出发所表现的反战态度,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复杂纷纭的时代对民族冲突所持有的正确认识,成为萨都刺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表现手法上,萨都刺的边塞诗也兼塞北南疆的风物意象,富于浓郁鲜明的民族色彩和“雄浑清雅,兴寄高远”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中国边塞诗歌的题材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0.
人们在研究文学艺术的历史时,总是习惯性的按照时代的不同来进行划分,尽管文学艺术的发展是前后相承具有历史的连贯性的,但后人们看前人的作品,却往往忽略了这种一脉相承的连贯性,只看到一座座时代的高峰。于是艺术的长河常常被时代的崇山峻岭分割开来。其实,每一座高峰后面,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源流。在这条长河中,中唐的李益算是很幸运的了,他的诗歌的光彩并没有被时代的分野所荫蔽,当他的诗歌一挥而就的时候,人们仿佛从历史的回音壁中聆听到盛唐之音。历代许多诗论家都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现代的文学史著作也大多肯定这一点,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他们诗歌之中的共性以及这共性之中的差异,最集中的反映于他们的边塞诗当中,这里试图从他们的边塞诗入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