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8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晚清时期政局动荡,各种分离倾向日益严重,以汉族官僚的任用为由,满族皇室之间争权夺利,导致清皇室内部分裂的迹象逐渐明显。对自我经济利益的极为看重,使得清皇室不能团结起来,抵御南方民军的武力威胁,在后期的谈判中先机丧失殆尽。袁世凯利用皇室内部的分裂,成为操纵清室命运的官僚,最终诱致了退位诏书的出台。与前期谈判内容相比,最终形成的退位条款对皇室利益大打折扣,从皇室的角度来说,清帝退位诏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保护清朝皇帝物质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岳亮 《领导文萃》2015,(5):84-86
1911年末,统治中国长达267年的大清帝国已不再有往日的威严,爱新觉罗家族虽然还没谢幕,却也只有冷落在紫禁城里,等着国人对他们的命运作出裁决。形势发展之快,着实出乎所有人意料。尽管革命党与北洋军的武汉战事还没决出胜负,中国的各路精英已经在热烈地讨论未来国家的顶层设计了。未来到底采用什么国体,是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至12月18日南北和谈正式开议,江山鼎革只在朝夕之间,社会舆论对清廷的落幕已无悬念,由孙中山组织共和政府则是众望所归。临时约法: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孙中山从国家民族大义出发,表示只  相似文献   
13.
张慧 《东西南北》2014,(18):62-63
在很多文化中,神灵生活在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里。但在尼泊尔,神灵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女孩。在尼泊尔加德满都附近的勒利德布尔,一条繁忙的大路通往宽阔的露天庭院。庭院的一角有座现代化的住宅,门外的牌子上写着"活女神"。这是12岁女孩萨米塔·巴吉拉查娅的家。当地人将萨米塔这样的女孩称为库玛丽,意思是童贞女神。  相似文献   
1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4个月后的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发《清帝退位诏书》,中国大地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然而,最后一次按清廷皇室仪仗举办的大丧却在1932年2月,清廷退位20年之后。这次皇室大丧沸沸扬扬,报端多有评论。而这场轰动京师的喧嚣的起端,就是俩老太太。  相似文献   
15.
在位和退位     
怪不得那么多人想做官。担任院长之后,我每天收到的邮件都来不及拆了。也怕拆,怕里边喷出来的热气把手指烫着了。前几天看到一个邮件很厚,拆开一看,居然是当年那个姓孙的“石一歌”寄来的。他称我“老友”,但我想不起与他说过十句以上的话。他寄来一本书,表明他又转而研究革命诗人贺敬之了。  相似文献   
16.
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史上重要一环,但其实现并非易事。总体来看,清帝退位之前,全国大多数省份主张共和,反共和的省份尽管不多,但其力量及地理位置都不容忽视。面对北方反对共和的声势,为了尽快结束南北纷争的局面,袁世凯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小心试探,利用北洋集团的能量,对北方反共和力量采取了一系列谋划,说服和软化忠清的官僚士绅和军队接受共和,为清帝退位作了外部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他希望退位后,能够去一家农场当农民,这或许只是他随便说说而已。而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在退位后,却真的是解甲归田,当了一名普通的农夫。他就是曾做过湖南省和江西省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的77岁老人毛致用。  相似文献   
18.
一徐世昌呱呱坠地之际,"其状貌端秀,头角峥嵘,长老皆许为大器"。然而,徐的脑子却并不灵光,尤其是应试能力较差,科考每每积极参与,成绩次次名落孙山。白驹过隙,一转眼徐世昌已近而立之年,往日的那股锐气消磨大半,他也感到入阁拜相的理  相似文献   
19.
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面对革命大潮,清政府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在掌握主动权后,袁世凯纵横捭阖,给予清政府以致命的一击,逼迫清室退位,满足了革命力量的反清革命目标,袁世凯也因此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至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的主流民意已倾向革命、统治集团中的满汉矛盾已成不可调和之势,以及袁世凯本人的因素和西方列强的态度,袁世凯走上反清道路乃是历史的必然,并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此举以和平手段实现了革命党人推翻清王朝的目标,结束了绵延几千年的君主专制,避免了中国南北分裂,也避免了大规模的民族间的残杀,同时也使俄、日分裂中国的阴谋破产,其历史作用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20.
张鸣 《领导文萃》2012,(10):65-66
末代皇帝的命运都很惨,但在清末帝溥仪看来,他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这样的命运,从1912年2月12日他退位那日起,就已经命中注定了。那年的溥仪,年方6岁,除了吃喝拉撒,玩耍,什么都不知道。决定清朝命运的对话,在他的记忆中,只是隆裕太后跟一个矮胖老头之间的哭哭啼啼。皇帝退位的决定,是隆裕皇太后做的。而退位诏书,是晚清最有名的状元张謇的手笔。几百字的退位诏书,只说了三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