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5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32篇
丛书文集   691篇
理论方法论   75篇
综合类   2892篇
社会学   16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0 毫秒
31.
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隐喻的映射分为概念映射和形象映射 ,概念映射表现为隐性、显性和显隐拓展性三种特征。由于社会、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英汉语中的隐喻映射既存在着共性 ,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32.
里查兹的互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里查兹 (I .A .Richards,193 6)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评论的负面影响迟滞了隐喻学的。他首先提出说话人对同一符号往往给以不同指称 ,是使用者给词语以“意义”。在这个基础上 ,里查兹主张 ,隐喻对帮助理解高度有效 ,而隐喻的实质不仅仅是替代或是比较 ,更主要的是“互动”的观点 ,这成了当代隐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理论包括如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隐喻的两个方面———本体与喻源是互动的、以及共同点理论。本文也介绍其他学者对里查兹观点的一些评论。  相似文献   
33.
隐喻是一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具有创造新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新视角的独特作用 ,并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交替。本文侧重探究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及特点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修辞格的特征分析,比较了英语和汉语在明喻、隐喻、借代、反复等方面的差异,阐释了英汉翻译中运用修辞格的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35.
情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和动作这些非语言交流手段来表达 ,也可以用含蓄的语言抽象地去反映。表达情感的语言交流手段既包括直陈情感的情感词和抒发情感的感叹词 ,又包括暗含情感的情感隐喻 (emotionalmetaphor)。英语情感隐喻系统主要有身体隐喻、自然颜色隐喻、脸色隐喻、自然隐喻、器具隐喻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6.
英汉容器隐喻的类型及构成特点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7.
本文探究“over”所体现的意象图式,重点讨论空间组合关系向隐喻延伸的转换。  相似文献   
38.
王冬梅 《晋阳学刊》2008,(4):113-116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隐喻和性别象征是相互关联的典型意向,既有疾病隐喻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象征的疾病叙事,在性别政治的视野下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模式。肺病隐喻既有道德化和社会化倾向,又有审美化、意象化取向。男性的性别政治叙事主要关注男性肺病身份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肺病身份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凸显其符码化和想象性特征。女性叙事呈现出层次性,萧红、丁玲等人的女性叙事描写肺病,关注爱情,心系女性;张爱玲等人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轧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39.
中国古代的隐喻研究开始早、成果丰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大量实例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在隐喻言说上更加侧重“隐”,强调“暗示”;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对隐喻的概念、原理、分类、功能、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隐喻理论;中国古代的隐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0.
在《废都》中,老头、牛、牛老太太承担了形而上的精神使命,表现了作者冷静、超越的创作态度,尽情展现了社会现实的弊端、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失落等.从三者的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真实与作者理想的碰撞,足以引起我们对这个社会、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