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24篇
  免费   720篇
  国内免费   148篇
管理学   2796篇
劳动科学   644篇
民族学   629篇
人才学   806篇
人口学   167篇
丛书文集   8497篇
理论方法论   1688篇
综合类   15432篇
社会学   3187篇
统计学   446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370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427篇
  2020年   481篇
  2019年   454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372篇
  2016年   534篇
  2015年   1226篇
  2014年   2704篇
  2013年   1811篇
  2012年   2178篇
  2011年   2509篇
  2010年   2396篇
  2009年   2334篇
  2008年   2854篇
  2007年   2191篇
  2006年   1879篇
  2005年   1636篇
  2004年   1487篇
  2003年   1463篇
  2002年   1426篇
  2001年   1042篇
  2000年   670篇
  1999年   432篇
  1998年   238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01.
当前,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质提速,率先发展。以县乡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按照“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02.
教育目的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育目的提供给教育对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而教育者也要根据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目的作为支配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它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的构建也是逐步的,从建国初到现在制定了适应不同时期特定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教育目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3.
董燕  王清华  扬州 《职业时空》2008,4(10):204-204
西柏坡时期党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新中国。面对不甘心失败的敌人的质疑,长期在战争中摸爬滚打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学会管理城市、发展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对此,毛泽东同志充满自信地向世界宣告:“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04.
我国公司法修订后明确了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但是对于一人公司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却在制度层面预防不足。由于一人公司存在股东易于滥用公司人格、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困难、公司形态易于滥用、公司治理结构弊端更为突出这些固有缺陷,导致了对其进行严格规制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律制度对一人公司进行了严格的监管,我国应在对其进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内部治理、强化外部监管、确保人格独立等手段,来完善对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05.
由于伦理道德是针对普通公众的社会规范,要使普通公众都能自觉地遵守它,就必须使普通公众能了解、认同它,伦理道德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播教育方式与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古往今来,凡是有效的伦理道德传播都充分地运用了文艺及其它载体,单纯的道德说教往往难以凑故。21世纪的中国高校道德建设理应汲取人类数千年历之中形成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在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文艺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6.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从农民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很长时期内,这些人只能被冠之为“准市民”。现在,很多地方只注重经济等“硬件”的发展而忽视一些配套的“软件”建设,这使得“准市民”的道德状况呈现一种二难困境:他们既带有农民的色彩又在艰难地适应市民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道德状态”,如,知行脱节,道德失范,道德评价不公正,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准市民”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7.
梁洁 《学术论坛》2008,31(4):144-149
随着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它在武装冲突情形下已具有了可适用性,与国际人道法共同保护着冲突受难者的基本权利.然而,国际人权法毕竟主要适用于和平时期,首要目标是保护个人免遭政府专横行为的影响;区域性人权法院判决尽管在国际人权保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往往是以本区域的人权理念为基础,所确立的人权保护标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这些都是在武装冲突情形下适用国际人权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8.
张大为 《南都学坛》2007,27(1):63-64
随着世纪之初,中国诗坛理论研讨和创作新质的出现,“诗歌与道德伦理”这一古老的话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诗歌道德伦理”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话题为何要在这一时期出现?它是如何接续以往的诗歌历史并浮出历史的地表?为了能够将这一现象进行更为清晰的分析,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我们相继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任教的老师,以及曾在中心就读的博士,开展了一次关于“诗歌道德伦理”话题的研讨。其间的文章,除了以直接切中论题本身的方式展开论述外,还包括诸如诗歌道德的承担及其层次内涵,以及在回顾新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诗歌与道德”的现实意义,等等。我们期待这些文章在较为全面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将此问题的研讨导向一个更为广阔、深入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09.
钟仁 《人才瞭望》2008,(5):69-70
在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许多未被认识的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对人本身的认识,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生命秘密的不了解,也表现在对各种能力、水平、性格、工作倾向等的难以了解。我们中国的语言中有不少关于人心难测的成语,比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用人单位不可能用“日久“的方法来识别急需或重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0.
在价值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哲学是否还能应对"什么是正确的生活"这一基本伦理问题呢?根据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伦理观之见,"差异性"或"多元化"内在地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征.与此相应,"什么是正确的生活"已变成了一个开放的问题.任何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判断的道德原则都应当包含合目的的、善的以及公正的三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