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94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120篇
管理学   300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130篇
人才学   130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332篇
理论方法论   523篇
综合类   7617篇
社会学   839篇
统计学   4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698篇
  2013年   654篇
  2012年   719篇
  2011年   973篇
  2010年   1067篇
  2009年   955篇
  2008年   1090篇
  2007年   838篇
  2006年   735篇
  2005年   743篇
  2004年   732篇
  2003年   555篇
  2002年   449篇
  2001年   432篇
  2000年   361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文章探讨宋志怪小说的生成因缘,认为其一方面得力于对前代小说精华部分的不著痕迹的化用,但更离不开作家对时代文化精神的借助和融会,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努力创新。  相似文献   
92.
从空间视角切入 ,小说《子夜》中的上海可以被解读为一个意象化的空间世界。由都市上海、吴公馆和主人公吴荪甫的私人书房等几个重要的空间意象 (群 )构成的这个开放性的空间系统 ,在不同人物的不断参与和介入中被改写 ,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自我分裂特质。以吴荪甫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空间意象世界的最终崩溃 ,可以看出茅盾着意表现的 30年代初上海民族工业必然失败的多重原因。  相似文献   
93.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94.
以往,研究者习惯称六朝为个性解放的时代,并以此为前提来观照此期的婚恋小说,而忽视了礼法观念与婚姻制度等诸多社会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失偏颇。六朝的婚恋小说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起来研究才能合理解释它的产生及其诸多特点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5.
20世纪广泛流行于欧美的现代派文学中,意识流小说是主要派别之一。其现代性的形式表现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蒙太奇技巧、人物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表现技法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96.
时代创伤给铁凝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痛苦烙印,历史的责任感使作家敢于直面历史,去触摸那根枯燥乏味而又纤细敏感的神经.反思曾经的疯狂岁月,"五四"启蒙运动很自然地成为一面镜子,"文革"的封建性与法西斯性更在于它将已掀翻的"吃人"的筵席再次搬上历史舞台,用封建的血统论和极其残酷的血腥将无辜的生命置于死地,是对历史和人性的背叛.  相似文献   
97.
赵树理的小说,表现了中国北方农村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历史变迁,战争、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是文本的基本框架。但在历史的波涛和底层中,又隐含着一个广大的、复杂的民间社会和一种民间文化形态。作家坚定地站在民间立场,逼真而深刻地描绘了民间世界从破碎到沉潜的悲剧命运,从中也折射出赵树理从“辉煌”到“末路”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98.
汤玲 《船山学刊》2005,(3):154-156
认为白鹿作为意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原始兴象、比德意象和象征意象。前两个层次是显性的,后一个层次是隐性存在的,在白鹿意象的显与隐中建构文本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9.
高小康在《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叙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深层结构:一是历史与道德统一的正史结构。历史与道德的统一这种深层结构对于官史来讲具有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它肯定了已存在的历史事实的合理性,因而也就在劝喻统治者重道德、重民意的同时保证了每一个朝代的统治都是天命所归,具有道德的必然。对于小说叙述来说则可能更多地是在满足一种道德需要。这种需要最终被抽象为善恶因果循环报应的叙述逻辑和在戏剧叙事中常见的“大团圆”式结局。二是从情感逻辑出发的历史批判性叙述结构。历史与道德统一的叙事意图是由社会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意识形态派生的精神生产活动,而情感化的叙事则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表现。用情感逻辑来叙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显现出来的是历史的不合理性。这意味着叙事有了与正史不同的意义。这类叙事通过强化表现历史的不合理性,而获得情感表现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0.
吴敬梓的思想内涵十分丰赡 ,传统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和魏晋六朝风尚对他的影响至大 ,而时代思潮中的颜李学说以及自然科学学风也同样影响了他。吴敬梓之所以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是与他的家庭传统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而研究他的思想必须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着手 ,重视形象思维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