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曹翔  魏桂军 《兰州学刊》2006,(12):158-160
从命、名相通的语源可知,《说文》“名,自命也”犹言“名,就是赋予人的命运”。“名”的造字理据与相关的历史文献、民俗遗风、人类学等一致,无不印证了华夏先民所崇尚的“名即命”的命名观念。许慎的释义忠实地保存了华夏先民的命名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32.
本文提出了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汉代建筑画像石”的基本方法 ,联系古代典籍、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现代文献等 ,列举了各种类型的事例 ,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33.
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商代中期的骨刻文,说明骨刻文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文字.根据田野考古的调查,结合科学测试结果,可以确定骨刻文距今约3300-4600年,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目前已发现近3000个字符,其字体造型可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圆型或近似圆型三大类.释读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考古类比直读图像解形法、历史考据法、指事组合破译法、与甲骨文金文比较顺读法、与彝文比较释读法五种.  相似文献   
34.
茅盾的文论话语约可分为三类 :一为以现实主义理论为主的文艺理论家的文论话语 ;二为贯彻指示 ,提供政治导向的领导者的文论话语 ;三为用于评论作家作品的文论话语。第一类文论话语得之于前期的开放而失之于后期的封闭 ;第二类则纯属“角色”话语 ;唯第三类文论话略虽呈片断状态 ,却是真正突破中西权威理论“优位性和霸权性”“中心化力量”的充满个人创见的自由言说 ,因而也最具价值和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35.
《平复帖》是晋人的一件手书名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对纸张形制等的考证,以及从字体结构判断。为晋人手写真迹已无疑义。其书法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章草向今草过渡的重要物证;其时代则处于中国书法由古体向今体过渡的重要变革时期。自《宣和书谱》著录陆机《平复帖》后,陆机为其书者似已成定论,故《平复帖》作为现存最早的名人墨迹被尊为“法帖之祖”,在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平复帖》未署名款,且年代久远,字迹斑驳,无论是内容还是书者,在鉴定上都存在很大困难。启功先生对《平复帖》释文的研究可谓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大门,此后的研究多在该释文的基础上展开,并且不断深入、扩展。陆机作《平复帖》之说虽为一般共识,但质疑之声仍然存在。明代有人将它定为陆机之弟陆云或汉代张芝所书,因缺乏证据而未能令人信服。曹宝麟先生《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通过对书札所涉及的史实及人物的考证,提出《平复帖》非陆机书的观点,再次引起了书坛对此问题的热切讨论。《平复帖》研究至今,涉及的问题基本可划分为:《平复帖》的释读,帖中“寇乱”一词是否专指“永嘉之乱”,帖中提及人物“彦先”、“子杨”身份的确定。以及由彦先引申出的对“赢”、“瘵”二字的释读等问题。本文拟就各家对《平复帖》自上世纪80年代中至今20余年间的研究进行一次梳理,以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各方观点,利于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6.
《中原文物》2013年第2期发表的刘珊《〈大周处士郭君墓志铭〉的文化价值》一文公布了墓志新材料,并进行了必要的整理和研究。文章的文献研究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墓志铭文释读有不少错误,二是其文化阐释有任意发挥之嫌。  相似文献   
37.
20世纪30年代初的调研报告《广西西隆县苗冲纪闻》用汉字记录了今隆林各族自治县38项苗、彝、俫、壮语言词汇、短语,通过比照现代民族语言材料,基本可以得到解读。  相似文献   
38.
论述了《水浒》在民间的反映 ,即《水浒》的民间读法。以往出现在报刊书面上的评论多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语言。而在民间 ,无论孩童还是老者另有自己的关注点。一是英雄情结的满足。研究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众对英雄及英雄事业的渴求。换句话说 ,民间喜欢《水浒》就是因为它生动地展现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行为。二是侠之精神的宣示。研究中华民族对“侠”之精神崇尚的独特心理及《水浒》对这种心理的满足。《水浒》正是在这一层面上表现了侠的精神 ,所以特别为民间传颂。  相似文献   
39.
《程寤》、《保训》“日不足”等语的读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华简《程寤》曾有传本在《汉书·艺文志》所录《周书》中,但久已亡佚,今本《逸周书》里已经没有了,只有很少一部分文字残存在类书。①简本《程寤》是完全的,只是古奥费解,幸而其若干文句可与《逸周书》其他篇章参照,减少了释读的困难,同时反过来又能解决传本中久悬的问题。这里试举《程寤》篇末几句为例。  相似文献   
40.
本文是对俄藏 4 42 9号西夏文《类林》残页的考证 ,该残页排放在《类林》卷九之末 ,录有阮氏(许允妻 )及张孟阳 (张载 )两则故事 ,文章对这两则故事的来源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