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9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2597篇
劳动科学   181篇
民族学   100篇
人才学   299篇
人口学   142篇
丛书文集   1143篇
理论方法论   276篇
综合类   2512篇
社会学   533篇
统计学   396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74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300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943篇
  2013年   645篇
  2012年   679篇
  2011年   777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541篇
  2008年   433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81.
基层秘书工作既重要又繁杂,初做时有很多人可能有无所适从之感。但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掌握基层秘书工作的辩证法,并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一规律不断地进行探索,就能从庞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就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2.
调查研究是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功.以真实取信于民的民情调查,通过干部直接到群众中听取意见的方式,深入体察民情,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改进干部作风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根本出发点的前提和基础.在长期的地方党委办公室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各级干部只有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民情调查,脚踏实地为群众办事,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以改进工作作风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  相似文献   
83.
对905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压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适合基层卫生机构的良性人才发展机制提供依据。基层医务人员整体工作压力得分为56.54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机构类型、工作量、工作年数、受患者尊重程度和社会地位的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地位、工作量、工作年数、受患者尊重程度、最高学历和性别对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需要着重关注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工作压力情况,重点应放在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及时关注中坚力量等方面,从而减轻其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84.
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进行了探索.指出作为土地管理的经济手段,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经历了性质的变迁,从行政性的资源收费制度转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制度.地方政府在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性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了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多样化的实施细则.目前制度运行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包括制度正当性不足及制度之间的相互矛盾.建议缩小宅基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范围,同时建立相配套的制度安排,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从总体上提升基层土地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5.
村干部职业化的生成机制及路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发达地区村干部呈职业化发展趋势。职业化村干部表现为层级制的职能分工、理性的选拔机制、稳定的职业预期及流动性任职。基层行政变迁是村干部职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密集的输入性资源既是村干部职业化的经济基础,又加速村级组织行政化的形成。村干部职业化是在村庄自主性力量不足以支撑起村民自治运转的情况下,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村一级,向基层输入资源及公共规则的过程。它重塑了正式激励系统,再造了公共性的治理主体。然而,它也造成村庄内部动员体系解体、村务与政务的选择性执行以及自下而上信息传达渠道阻塞等问题,导致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疏离。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元实行村民自治,是村干部职业化趋势下有效平衡自治与行政关系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6.
农村社区作为一种具有较强认同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承担着联系国家和农村社会的作用.通过对农村社区进行有效治理,中国基层政府在向农村社区居民传输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农村社区自身发展的有效衔接和互构.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国家公权体系下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回顾梳理,对农村社区运行过程中的"治理失灵"、"信任式微""财权弱化"等现实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顺基层政府权责、培育公民文化环境、拓展利益诉求渠道等几种衔接思路,这样有助于中国基层政府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7.
随着大学职能的不断扩充,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范畴由最初的以教学为中心发展为科教“双中心”。然而,这种被动式的职责叠加由于缺乏相关学术制度的支撑,并未带来自下而上的学术繁荣,反而加速了教学功能的失落、教师核心作用力的弱化以及共同体精神的弥散。基层教学组织是知识逻辑下的课程载体,也是功能观照下的运行终端,其问题的解决与学术制度的构建必须坚持靶向施策,建立由宏观到微观的运行逻辑,以制度自调、知识导引与科教融合为路径,设定全新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结构与保障制度,以提升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  相似文献   
88.
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社区治理场域有着多元的行动主体,然而在协同治理过程中,社区主体行动者的能力弱化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视角,以长沙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为个案,在深刻剖析事实的基础上,揭示新公共服务理论在解决我国社区治理中所出现的社区居民主体和社会组织主体能力弱化、多元主体协同弱困境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下,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9.
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形成综合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思路。 主流政策派以供职于国家政府部门的学者型官员或研究人员为主,其焦点在于如何完善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主流政策派立足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阐释,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必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机制以及规避误区作出论证。 学界理论派重点关注乡村振兴的立论基础和基本模式,乡村振兴具有多种立论基础,而乡村振兴的基本模式则具有保底式发展、内生式发展和依附式发展三种向度。 基层实践派以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为主,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为发力焦点,其中县级干部扮演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冶和“施工队长冶的角色,乡镇干部则是加速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践行者,而村干部则构成乡村振兴最基础和最坚实的力量。 然而,在几乎所有的讨论中,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却集体失语,并再次被政府和学者普遍“代言冶。 未来乡村振兴的探讨方向应重点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上下结合冶,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乡村振兴的社会动力以及乡村振兴多元实践等方面的理论概括,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讨论、规划和行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大循环冶。  相似文献   
90.
针对新形势下煤矿基层党支部书记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学习、团结协作、履职尽责、做好表率、关注舆情、正面引导、忠诚企业、关爱职工及建立选拔、培训、考核机制的建议,以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为推动矿井安全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