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雍正朝始?清政府对云、贵彝族聚居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吴三桂作为清初清廷在西南疆域的代理人?在彝族文献«布 默战史»«吴三桂野史»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塑造:«布默战史»将之视作仇人?而«吴三桂野史»中则对其带有一丝同情? 究其原 因?一方面是吴三桂在不同时期对待彝族群众的政策态度不同?另一方面也归因于记忆群体所接受的记忆不一? 同时?虽然 两本书反映的事件有所差异?但也反映了云、贵彝族地区对于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22.
庹震 《中外书摘》2014,(7):72-73
谈清朝的雍正皇帝,实在是个相当艰难的话题。雍正这个名字,无论是在正史里,还是在野史里,似乎都已很有“知名度”,许多人有“许多”的看法。中国两千年封建史,“大雾弥漫”的日子是不少的,其实,许多的历史之谜就藏在这层层大雾之中。可以这么说,雍正不仅自己身处雾中,而他自己还是造雾者。  相似文献   
23.
全一册,民国十五年油印本。绩溪胡景编辑,景硒字在渭,休宁县万安师范教员,好读书,工吟咏,常留意于故乡人物与历史,广为搜辑太平军扰徽时各家文集、笔记及其他著作,汇为一帙,名之“徽难哀者”。视为徽州之一种痛史可也,视为太平天国之一种野史亦可。  相似文献   
24.
20世纪 90年代的历史小说在叙述方式上呈现出传统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叙事”、新历史小说等不同的形态和格式。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由“正史视角“出发 ,富有明显的“春秋笔法”意味 ,强调创作的忧患意识和文学的史诗风貌 ;新历史小说从“野史视角”切入 ,在一种整合或多元化的视界中试图实现向历史的“本然性”的回归。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对“历史”的艺术转载方式是将历史演绎化 ,并凭借着这种方式来展示历史前行的规律和趋势 ;新历史小说则倾向于对“历史”的感性化叙述方式 ,由此生发出“因文生事”的运思方式和“随意点染”式的叙写 ,并表现出对“历史”的某种“改写”。  相似文献   
25.
野史是中国史学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史学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晚清这一封建社会的末期,野史得到了较大发展,关于晚清历史的野史记载也更为广博。戊戌变法作为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其野史记载更是不胜枚举。此类野史资料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相关历史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需要对其史料状况进行充分的发掘、研究、整理和利用,从而发挥出该部分野史史料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26.
唐前许多地方史志保存了具有小说性质的片段.这些丛蚕短语,一方面昭示了一个时代史书的新趋向,另一方面也为六朝文言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借鉴,许多小说得惠于"野史"而有新变,中国文言小说也由此与史乘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7.
朋星 《东岳论丛》2004,25(6):145-148
唐代的野史资料,保存了大量诗人的轶事趣闻,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从中可以探测唐人的共同心理、社会习俗、历史风貌,诸如诗人的侠气雄心、狂放豁达,科场悲观、宦海沉浮,情天欲海、风月无边,嗜诗如命、爱诗若狂,等等。全面解读唐代诗人的轶事,有助于认识和品味唐代诗人充满个性化的多彩人生。  相似文献   
28.
典出:据战国野史记载,蒙古马能负重,大宛马善奔跑。某家恰养有大宛、蒙古二马,喂则同槽,卧则同厩。但是,相互踢咬,两败俱伤,主人不胜其恼。求之伯乐,伯乐瞥之,建议分槽喂养。主人从此轻松驾驭二马,家业遂兴。  相似文献   
29.
酉水铸就着湘西的辉煌,不经意间便把湘西四大名镇中的里耶、茶峒、王村三镇揽入怀抱;酉水流淌着文化,随手掬一泓清水,也会现出无限的精彩,边城茶峒、古镇里耶、石板河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溪州铜柱、二酉洞、龙兴讲寺,庄严神秘,古韵幽幽……  相似文献   
30.
明季野史笔记表现出“举刺予夺”的重要特征。政治腐败、社会险恶是其社会土壤;官史失修、史官失职是其史学动因;存史意识、立言情结是其心理基础。这种史学风格自明中叶开始兴盛,明清鼎革之际达到颠峰,入清后逐渐跌入低谷。“举刺予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品格。这一特征延续宋代以来注重褒贬的史学风气,一方面有利于史家主体意识的彰显,另一方面也助长了驰骋议论的空疏之风。明季“举刺予夺”之风纵然炽烈,也未能挣脱桎梏,反映出中国史学中保守因素的难以抗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