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晚明文人与僧人之间的诗文交往、唱和是僧俗沟通的重要途径,既体现着晚明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显现着晚明文人对佛教的信仰和理解。钱谦益,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憨山德清,明代著名的高僧。本文通过两人之间一段思想因缘交往的考察,揭示了晚明文学史上僧俗思想互动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2.
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七子及竟陵抨击最甚,竟陵不受好评,在当时为学界共识,对七子的抨击却往往惹人非议。钱牧斋对七子的抨击态度如此激烈,固然有门户之习方面的原因,然联系牧斋所处之环境及其文运系乎国运的观点,则不难理解作为文运转折点的七子何以会激起牧斋的愤激之情。牧斋以为,七子为文运之转折点,国运盛衰亦从之转变。  相似文献   
83.
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的处境甚为尴尬。人们指责他,因为他先仕明、后仕清,是个大节有亏的“贰臣”。人们又不能不赞誉他,因为他有出色的才,是名的学、诗坛领袖,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细细体味,将他置于两难境地的,不过是一个“仕”字而已。[第一段]  相似文献   
84.
《钱笺杜诗》所援引之诗话,率唐宋著述,明人止乎《升庵诗话》,然皆尽剔抉刮垢之能事,而无一字之褒扬。本文从异文、逸句、地理、诗句笺释四项,考释《钱笺》之举引《升庵诗话》,于升庵之发明,牧斋之辩证,皆重新阐述,援据立论,然后知《钱笺》之诟,诚非虚发。  相似文献   
85.
灵心、学问、世运、性情——论钱谦益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心、学问、世运、性情是明代诗学的重要范畴,也是钱谦益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顺治、康熙年间,钱谦益将这些范畴有机整合,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这种整合,实际上就是复古思想与性灵思想的整合,是钱谦益对明末清初诗坛的贡献,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6.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努尔哈赤兴兵反明,钱谦益从该年到其复职还朝的泰昌元年(1620)与友人多有谈兵活动,本文以其早期诗作《夜泊浒墅关却寄董太仆崇相四首(戊午)》为线索,考察此期间内他的相关事迹,如议论边事,关心征兵、练兵,标榜边才。  相似文献   
87.
钱谦益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他前半生仕途坎坷,"始厄于党祸,再厄于阁讼,三厄于刊章",后半生处在内心的煎熬、痛苦、悔恨之中。作为一个处于明清易代特殊历史时期的明朝旧臣,作为一个深受儒家忠君爱国、礼义廉耻思想影响的士大夫,当儒家思想、理想人生与现实生存发生冲突时,当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时,他的内心极端矛盾和痛苦。他的荣辱成...  相似文献   
88.
20世纪钱谦益诗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谦益作为明清之际著名的诗人兼诗论家,影响着清一代诗风学风。钱氏因有失节之愆,加之乾隆又视之为“有才无行之人”,故为世人所诟病;更由政治上的原因,乾隆禁毁其著作。建国后,受左倾思潮之影响,钱氏一直湮没无闻。本文通过20世纪对钱氏降清失节、诗作评价、诗学思想等相关研究的探讨,力求对钱氏作出较为公允的评价,为后人研究提供可资参照的法则。  相似文献   
89.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叹为观止的“黄山四绝”。先秦两汉以来,不计其数的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游踪,也留下了墨迹。然而也有的迁客骚人,虽然情满黄山,笔走龙蛇,但徽州官方志书上却找不到他们的行迹,徽州民间谱谍中也难寻他们的踪影。明末复社文人领袖钱谦益和南京“秦淮八艳”之首董小宛就是这样的人物。  相似文献   
90.
高明祥 《学术研究》2024,(2):169-176
顺治七年五月,钱谦益在杭州写下二十首《西湖杂感》组诗。诗中关于“记忆”的书写展现了复杂的时空层叠状态。钱氏将关于杭州的书写与南京相联系,指向了衣冠南渡的记忆,并将“衣冠南渡”一词进一步赋予了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以及清朝剃发改服的指涉。诗中所书写的山脉与建筑都被蒙上了明清之际的易代观感与反清复明的遗民心态,显现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呼唤以及天道好还的循环史观。诗中对友情与爱情的美好追忆,最终都落脚于钱氏关于亡国与降清的核心记忆,并带有集体记忆的意蕴。随着记忆不断侵入现实,现实亦不断勾连记忆,在这种时空层叠的呈现中,钱谦益《西湖杂感》无疑为我们展现了曾经的此中之人在处理“记忆”时的复杂心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