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列朝诗集》是钱谦益编纂的大型明代诗歌总集,通过对其易代前后两次编纂过程的探究,可以管窥其文本生成的诸多细节及潜藏旨意。结合对钱谦益降清后数年间行踪、事迹的考索、辨析以及对其心路历程变化的探究,可以发现该书不仅具有彰显明代诗学发展演变和汇集钱氏诗学评价、诗学理论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意义,而且它的结构布局乃至与之匹配的自序、人物小传等,既是钱谦益暗寓自悔情节、寄托复明心志的重要文本,也是他重返文坛、回归士林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2.
周游 《天府新论》2017,(6):138-150
关于苏轼文与《华严经》之间的关系,钱谦益提出的“苏文有得于《华严》”说关注到了一个前人未曾注意的问题,即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富郑公神道碑》这类看似与佛教绝无关涉的史体文在文章形式上与《华严经》的相似性。他因此十分推崇苏轼此类文字,其同乡后学也有不少人继承了这一观念,并认为此类文字乃苏轼“大文章”。但在传统评价中,苏轼长于策论而短于叙事。钱谦益的观点与苏文的传统评价产生了分歧,因而并未被时论所接受,他效法苏文而作的碑传文也颇受后人诟病。  相似文献   
93.
高明祥 《求是学刊》2023,(3):152-161
钱谦益所作论诗诗《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在承传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基础上又产生新变。钱氏继承了杜甫尊重前贤、别裁伪体的思想,以批评当时的诗坛流弊。钱诗延续了《戏为六绝句》“戏题”的自况心怀,但也增添了走出“嗤点前贤”的矛盾、消解讽刺的紧张等意味。钱诗与《戏为六绝句》都是以近代视野和当世视野为论述重点,但不同于杜甫对时人的包容态度,钱谦益以自己的诗学为标准,将时人划分了阵营。《戏为六绝句》论述的内容可能不仅仅限于诗歌,这种现象在钱谦益论诗诗中更是蔚为大观,他论述了文学家、批评家、书法家、画家以及女性群体,且对后世论诗诗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4.
温庆新 《学术交流》2023,(5):168-179
基于史学本位视域,钱谦益以“说部”指称子部“小说类”,以“征信”为评判的首要依据,将“稗官说家”并举强调“说家”可资存“史”的价值。钱谦益有关“说家”的认识并非聚焦于子部小说的形态与本质,而是着眼于史学价值。这与其强调为“文”应关乎“世运”的认识相一致,亦是《绛云楼书目》对“小说类”进行作品归置的指导。陈景云对《绛云楼书目》的小说注解亦以“征信”价值为准绳,表明钱谦益的小说批评思想得到后世学者的认可与发扬。而《绛云楼书目》从史学视角的考察思路与《四库全书总目》从政教视角考察的思路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并不尽相同,以至于彼时关于“小说(家)”的评骘意见多有扞格之处,却也推动着时人关于“小说家类”批评的多元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