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17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西周时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是一篇涉法铭文,其中涉及到的犯罪是诬告罪。本文在对铭文进行集释和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这次诬告案件的审理程序,这有助于了解西周时期的法律情况。  相似文献   
22.
作为两周铜器铭文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楚国铜器铭文研究,已经历了北宋至清初乾嘉、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以来至今4个时期,其中涉及的7件铜器铭文的相关问题仍有深入探讨的余地:《楚屈叔沱屈□之孙戈》的器主以往认为是屈叔沱,实应是其子之器;《楚屈子赤目》中的赤目一人或认为是屈瑕,实应作子朱看待为宜;对王孙其人的诸多考证,目前还暂时难与文献记载中的某人对应,应阙疑为是;《秦王卑命钟》的时代、铭文释读,学术界众说纷纭,通过铭文释读顺序的调整,并与吴入郢、秦援助、楚复国等大事联系起来,应将其铸作时代定在吴入郢之后数年;《王命铜龙节》铭文器主身份不是封君一级贵族所有,持有者可能是统领为楚国服役的苦力的小吏;《之金》剑中的一地,或多认为在河南新蔡,然而根据该地不产铜这一事实,应认其可能是今安徽繁昌地;《之倌环》中的"倌"字,以往多作"家臣"解,实应是庶人在官者。  相似文献   
23.
草坟     
  相似文献   
24.
秦始皇刻石铭文作为秦王朝官方文献,与前代青铜铭文相比,在仪式媒介与施用对象、叙述模式与仪式语言、思想内核与制度建构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文本结构上,呈现出神灵与百姓的双重受众模式;文本内核上,建构起以个人为中心的功绩陈述模式;文本思想上,揭示了秦王朝在礼法关系模式上的曲折探求,探索出一条纳礼于法的政治道路。七篇刻石铭文作为秦王朝的官方文献自成范式,重新建构了具有秦朝大一统特色的铭文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中国历代铜镜的纹饰 ,从史前的齐家文化谈起 ,重点叙述铜镜发现最多的春秋战国时期、汉六朝、隋唐时代的铜镜纹饰。从历代铜镜纹样风格的变化中 ,找出相互间潜在的演变关系 ,以及当时文化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展现了铜镜纹饰风格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6.
"吴"吴语读"ng","鱼"吴语亦读"ng",两者同音;国语"吴"读"wu","鱼"读"yu",发音迥异。吴国传世最早的青铜钟记载称"工",写作"■■",吴王阖闾、夫差剑称"工吾",写作"■■",吴国青铜镜又简称"吴",写作"■";"吾"早期金文写作"■","后省略为"■",《说文》释为第一人称,我释为捕鱼之"帆船",由此释"■"为"大舟"。史载吴国有"余皇大舟",实为"吴王大舟",是为吴国旗舰。  相似文献   
27.
崔玲 《社科纵横》2005,20(5):158-159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城东南四十五公里秦岭山脉西端的丛山怀抱中。它与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61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现存大小洞窟194个,从公元4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历代雕塑艺术品7000余件,壁画l000余平方米。尤以保存数量众多的北朝泥塑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这一艺术宝库,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艺术、社会风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8.
中山王鼎是中山国遗址出土器物中最重要的一件,该鼎铭文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山王鼎铭文所使用的修辞进行了讨论,认为其铭文中使用的如此多的修辞,无论在出土文献还是在传世文献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上古时期修辞的宝贵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9.
现存最早的铭文是商代的,镌刻在青铜器等器物上,文辞简朴。周代铭文出现四言韵语,篇幅有长达291字者。秦汉铭文刻石者大增,以四言韵语为主。汉末至六朝出现不刻于金石的铭文,文学性增强,用于私人生活的铭文增多。宋代铭文远多于前代之总和,用途广泛,文体形态多样,虽然仍以四言韵语和骚体为主,但各种语体都有,甚至有散体无韵者。仍然有刻于金石者,但多数都只是写在纸上的阅读文章。建筑物和日常文化用品是铭文写作最多见的题材。宋铭不是以颂德叙功为主,而是追求理趣,崇尚议论。不过不同身份的作者理趣有所不同,理学家一味说理,文士兼求美感,释子偏重禅悟。  相似文献   
30.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现的突厥鲁尼文查干敖包铭文,是内蒙古迄今发现的唯一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根据查干敖包铭文的发现地点及其印记,可推断该铭文应属于后突厥汗国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的旁系家族,纪年约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极有可能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结合汉籍史料和笔者的田野调查,可推断后突厥汗国的“黑沙南庭”即为达茂旗一带的草原.而查干敖包铭文,则印证笔者有关“黑沙南庭”的这一推论不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